斜管沉淀池表面負荷取值應該取多大合適呢,手冊上好像是3-4,但是老師傅一般說要1.5左右,有些又說不能超過1,還有的說生活污水不能采用斜管沉淀池,容易堵塞,有沒有大神能指點一點,都搞蒙了
我廠混凝沉淀工藝段采用的是斜管沉淀池,池子的各項參數都符合設計規范要求,但就是進水量在小于設計流量時礬花就已經不能下沉,漂浮在斜管上方。請教各位高手是什么原因,!謝謝
沉淀池表面負荷的問題~! 一般 按 設計手冊上 只給了 一個數值范圍 我想問的是 這個范圍太廣泛 究竟我要怎么取呢? 比如 范圍 1.0--2.0 我究竟是取 1.0好呢 還是 2.0 好呢? 這個就是很模糊了。!還有就是前后兩個沉淀池 這兩個池子的取值又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我都看完了還是沒看懂 哈哈全施工設計圖紙
最近斜管沉淀池出現大量綠藻,在沉淀池有二氧化氯管路,但現不用,只在清水庫前加二氧化氯,在沉淀池前二氧化氯是否有用,還是應該在靜態混合器前加氯????沉淀池需多久清一次? 預加氯、中間加氯、后加氯有何不同???
對提高斜管沉淀池的效率的分析
請教一下 知道了某個工程的日處理量,如100m3/天,是不是先根據經驗選取表面負荷,然后算出池子的表面積,然后看是選用長方形的還是正方形的池子,計算出池子尺寸;池子深度分為:h1為超高、h2斜管區上部水深、h3斜管高度、h4斜管區底部緩沖層高度、h5污泥斗高度,這些h都好算,只是表面負荷是個問題!望高人指點一下。
在夏季,斜管沉淀池和消毒池都長有很多綠藻類生物,并且伴隨排水,綠藻類生物會隨水排走,增加了出水懸浮物,出水水質看起來很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各位前輩好:剛接觸這行,有個問題請教在AAO工藝中,在算沉淀池的容積或有表面負荷來確定池子的容積時,是不是要把回流過去的那部分也要計算在沉淀池的進水量中,多謝
看了就知道超有用。
在論壇上下載了這個圖紙看了看,有兩個疑問:1.圖紙的進水方式,照圖上所畫會不會出現進水渠附近跟進水渠遠端的進水量不一樣導致沉淀效果不好。2.圖紙中的排泥管,照圖上所畫會不會出現靠泵近端的泥容易抽出,而遠端的不容易抽出。之前我接觸的工程有這樣布排泥管,在運行中就出現了這種問題。想問問各位這兩個問題都怎么解決。
地埋式斜板沉淀池如何更好的排泥,維修?1.在沉淀池旁邊設置污泥井,潛水泵抽2.直接將水泵扔到斜板下面抽取污泥請問有其他好的有效的排放方法嗎?
斜管沉淀池可以用刮泥機嗎?
偶是個小包身工,學的太少,想請教各位大蝦斜管沉淀池的集水槽長4米5,流量要求320方每小時,采用穿孔溢流能告訴我有關溢流出水孔的個數與孔徑算法嗎?麻煩各位了,有關的規范有說明嗎?我自學的書上沒有說明,拜托各位了!
手冊上說可以,現在要做,心里沒底。有做過的前輩嗎,指點一下。1、用穿孔管排泥可行不?存在哪些問題?2、設計計算穿孔管是應考慮哪些因素?
請問怎樣在平流沉淀池上設置斜管?現有的平流沉淀池設計規模為5萬m3/d,虹吸式排泥車,沉淀時間只有一兩個小時,在供水高峰期時大概只有一個小時,反應池的效果更差,所以為了應對水質不斷提高的趨勢,準備將現有的平流沉淀池改為斜管,但從沒接觸過這方面的改造。請問如何改,這樣的話排泥車如何排泥?或者有資料的話分享一下啊,求助啊
我的絮凝池深度是1.9米。沉淀池用的是斜管沉淀池,集水區高度1.2米,斜管區高度0.87米,配水區高度1.5米。請問:絮凝池如何與沉淀池連接? 用穿孔花墻的話,應該怎么連接? 如果用斜管整流怎么設計? 是不是絮凝池太淺?
建設部是不是有最新的標準要求二沉池(輻流沉淀池)的表面負荷在0.65—0.8m3/m2.h之間,如有,請同仁告知標準名稱,謝謝。
規范規定: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負荷最小值為2.5mm/s,但是這只是對溫度較高的原水來說。在東北,秋冬初春時,低溫低濁是常遇到的,以前不少水廠的斜管沉淀池表面負荷都采用國標,但是運行時發現這個值便大,中國市政東北院做過長期的試驗和生產實踐,表明:“東北地區,考慮低溫低濁時,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負荷值不能大于1.5mm/s。”但是如果采用別的沉淀池,小弟就不知道國標值是否能正常運行了,但是我推斷應該取比規范值小的值。
1200m3/d的水量,斜管沉淀池尺寸是6*5*4。這兩天往沉淀池加絮凝劑,白天出水很清,一到晚上就整層污泥上浮,同時有大量氣泡。是否是厭氧或是水力負荷大了,如果是這樣為什么白天不會發生,尋求原因。謝謝各位前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