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濕地,是指不問其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因此,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灘涂等,還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魚塘、水庫和稻田。 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首先,濕地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其次,濕地在涵養水源、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濕地的生物和化學過程還具有降解過濾污染物的功能,使當地河流下游區域受益。總而言之,各類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類與濕地相互依存的關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通過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旨在認證、保護并促進合理使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濕地系統。相應于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許多國家也積極投入到對各類廣義濕地的保護和恢復的行動中,包括在規劃人類居住區時更多地考慮體現其自然環境的意義。文章將以城
濱湖帶是水陸生態交錯帶(Aquatic一terrestrialecotone)的簡稱,是湖泊水生生態系統與湖泊流域陸地生態系統間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態過渡帶。濱湖帶由陸向輻射帶(岸上帶)、水位變幅帶和水向輻射帶(近岸帶)組成。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委員會對于生態交錯帶定義,濱湖帶可以定義為:濱湖帶是湖泊流域中水域與陸地相鄰生態系統間的過渡地帶,其特征由相鄰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空間、時間及強度所決定(金相燦,2001)。按其地形條件可劃分為:河口型、堤防型、灘地型(如濱湖濕地)和陡岸型(包括巖岸和礫石岸)等類型。濱湖帶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以及生態旅游等方面(PaulaSelby,2000;DavidPearson,1999)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組成部分和評價標志。2000;郭來喜,1997;FangXing、StefanHeinzG,是湖泊天然的保護屏障,是健康的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
哈爾濱群力新區生態濕地公園景觀方案設計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話加快,生態環境與城市三廢產生了不易調和的矛盾。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作用給我們提出一條可行的解決途徑,我們如何利用這種投資小而效果比較理想的解決之道,值得每一位園林人的關注!
濕地在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存在價值,隨著中國城市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大,濕地經濟熱潮不斷的掀起,讓濕地建設成為城市發展的根本策略之一。但是對現如今的濕地建設來講,保護濕地已經成為濕地生態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濕地作為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維系生態平衡等多方面的生態功能和作用。如何解決和處理好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新時期,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戶集中建樓居住,由于污水不可能集中處理,有可能造成新的農業污染及水體環境污染。人工濕地是人為建立的獨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生態系統,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實現對氮、磷、有機物及陰陽離子的去除。在人工濕地中種植水生植物,為水生動物、微生物、鳥類和其它植物的繁衍提供場所,形成良好的食物鏈結構,既有景觀觀賞價值又有凈化功能。通過對農村、小城鎮污染水體的人工濕地技術治理,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結構,促使系統自我維護和自我發展。研究開發一套水體污染治理技術,完成1~2條典型村鎮排水溝污染水體治理示范工程,使示范區域
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
景觀水景以修飾環境、給人以美感,維持生態平衡。目前景觀水多為封閉性和非流動性的死水。在天然降雨,大氣的揚塵、生活垃圾的侵蝕,長期積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釋放的有害物質。水體缺少必要的循環,溶解氧過低,缺少水生動、植物生存的環境,使水體逐漸失去自凈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長期不清理,使底泥不斷釋放N、P等營養鹽,導致水體逐漸富營養化,河水變綠,藻類瘋長,最終導致“水華”現象,產生異味,容易發黑發臭,導致水源受到威脅,影響人類健康。 以下為人工湖及自然湖、景觀水的處理方法。 水中有機物含量較多時,其耗氧量就超過氧的補給量,則水中DO量將不斷減少,當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時,水中溶解氧量降低甚至接近0時,有機物在缺氧條件下分解就出現腐敗發酵現象,使水質嚴重惡化,生態平衡被破壞。因此,要凈化水質就要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吸收N、P等元素,提交稿水體的自凈能力。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人類在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例如環境污染。能源緊缺。資源浪費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有效地利用一切資源,建立自然和人類永生共存。循環良好的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是未來環境建設的主題。 生態設計是一種以現代生態學為基礎和依據,生態理念貫穿設計全部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設計本身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的設計思維方式。其特點是將景觀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生物與生物以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使景觀空間格局和生態特性及其內部的社會文化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達到景觀的優化利用。 景觀設計是一門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應用學科。與傳統的景觀設計相比,景觀生態設計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建立生態功能良好的景觀格局,可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循環再生,減少廢物的排放,從而增強景觀的生態服務功能。 今天人類活動對自然景觀的影響日益加劇,人類的足跡無處不在,自然中原有的生態平衡關系日漸受到破壞,直接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將生態理念引入
對于小鎮的分類,可以根據小鎮主導產業、地理位置、規模、資源、歷史、文化等進行分類。
我這有一些一些不錯的生態河道景觀同大家分享!
景觀生態設計解析作者:丁一巨 羅華 巴伐利亞州環保部新樓位于奧古斯堡市南部,占地5公頌,它由三座東西向的長條形主樓組成,并在東西兩側與南北向的附樓相連接。建筑由Wimmer + Wimmer事物所設計;外部環境由Valentien + Valentien事物所瓦倫汀教授主持設計。 這是一個較典型的景觀生態設計實例,以下從生態景觀設計理念、地表水循環設計理念和植被設計理念諸點加以解析。 (1)維護自然界本身的緩沖和調節功能 生態設計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把人類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小程度。因為自然界在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系統,維持生態平衡。其中水分循環、植被、土壤、小氣候、地形等在這個系統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在規劃設計時,應該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規模的土方改造工程,盡量減少因施工對原有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總體規劃設計時,設計師把建筑用地控制在最小比例。只占總用地面積的20%;另外35%用作交通用地,其中一半是露天停車場和附屬維修用地;其余約45%為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之一。但工業的迅猛發展,人口的大量聚集,污染、噪聲、擁擠和城市的惡性膨脹,人居環境遭到破壞并直接威脅到人類身心健康,使得用景觀生態設計理念來解決城市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 以信息社會為背景的景觀生態設計,是將整個人類生態系統中各景觀元素及它們的結構和功能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安排,最終使景觀系統結構和功能達到整體優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charg便是這一設計理念的創始人。現就如何運用這一設計原理指導城市(以長沙為例)規劃和建設進行初步的闡述。 自然優先原則:保護自然環境、維護自然過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時,應對城市地域的自然環境給予高度重視和最起碼的尊重。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的體現。一個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生命活體,自然生態成為維系城市生命功能的最基本和最有力的保障,長沙的岳麓山、天馬山、谷山、湘江、瀏陽河、桔洲島及城市內外密集的大小湖泊及郊野地是城市寶貴的自然資源,保持其原始風貌和自然情趣是長沙市凸現“山、水、洲、城”
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對人類具有重要的意義。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強調的是濕地生態系統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展示,突出濕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屬性。其景觀設計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幾點。 保持濕地的完整性 依托原有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群落,是濕地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基礎。對原有濕地環境的土壤、地形、地勢、水體、植物、動物等構成狀況進行調查,在準確掌握原有濕地情況的基礎上,科學配置與濕地原生態系統相互結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觀效果,才能在設計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在考慮人的需求之外,濕地景觀設計還要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整體和諧。通過調查周圍居民對該景觀的影響、期望等情況,在設計時才能統籌各個因素,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 這樣也才能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保持自然生態不受破壞,使人與自然融洽共存,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保持濕地網絡系統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樣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應考慮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從事人工濕地的研究、開發各種應用近十年,是國內人工濕地在工程中實際運用較早的單位,在全國有近三十多個成功案例。今天介紹人工濕地在景觀水循環利用上的成功案例:07年我做的北京中關村中國環保科技示范園(北清路頂西頭)人工湖循環水處理工程,當時方案為10000平米,但是業主只同意做5000平米,造成循環量減少。所以形成鮮明對照,前面的湖清澈透明,后面的湖水質要差很多。在景觀水循環利用方面有需求的朋友請聯系,共同探討提高。 順祝商祺 蔣君上 18921326595,jrj_182764@126.com
基本信息 書名:實用景觀生態學作者:趙羿, 李月輝著ISBN:7-03-000451-5價格:CNY35.00發行地:北京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1頁數:301頁開本:26cm
1 濕地生態恢復的原則1.1 地域性原則我國濕地分布廣,涵蓋了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各種類型的濕地。因此應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濕地類型、功能要求、經濟基礎等因素,制定適當的濕地生態恢復策略、指標體系和技術途徑。1.2 生態學原則生態學原則主要包括生態演替規律、生物多樣性原則、生態位原則等。生態學原則要求根據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分步驟分階段進行恢復,并根據生態位和生物多樣性原理構建生態系統結構和生物群落,使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處于最大利用和最優循環狀態,達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諧演進。1.3 最小風險和最大效益原則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退化濕地系統的生態恢復是一項技術復雜、時間漫長、耗資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某些環境要素的突變性,加之人們對生態過程及其內部運行機制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往往不可能對生態恢復的后果以及最終生態演替方向進行準確的估計和把握,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對被恢復對象進行系統綜合的分析、論證,將風
榮獲第十一屆園冶杯市政園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