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于話題
地震工程1-建筑抗震工程
當你第一眼看到這棟三層高的粉色建筑時,沒準會以為這里剛剛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大樓外墻一條條碗口粗的裂縫清晰可見,白色的墻柱七歪八扭;大門中央位置從頂樓往下甚至被劈開了兩半,一個巨大的地球儀就那么搖搖欲墜地嵌在裂縫中,仿佛隨時要砸下來……不用擔心,這并非真的危樓,而是位于美國奧蘭多市的“里普利信不信由你”博物館。博物館建于1998年,外形故意模仿樓身遭遇地震后發生斷裂的樣子,目的是為了紀念發生在1812年的一次大地震。博物館的創建者是美國卡通作家里普利,他將自己環游世界所收集到的稀奇古怪的物品放到館內陳列展示,這些收藏品如同建筑大樓一樣,往往讓你大感不可思議。文章引用自:
個人感覺地震安評報告主要適合場地土相關的,和建筑的結構形式關系不大,除了可能會影響選取的地震波的時長,所以建筑高度增加后,地震安評報告不需要重做,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另外,地震安評報告可以提出和規范的表中查出的不同的抗震設防烈度嗎? 個人感覺應該不行吧?請高手指點,謝謝
:time: :time:
請在各地震地區的網友能否把建筑被破壞的各種詳圖發上來并且希望附有說明,使大家能夠直觀的了解建筑物的薄弱之處,便于在今后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中注意!!!
我不是地上建筑業內人士,知識也比較淺薄,試著做些分析,希望指正。地震剛剛發生,還無法獲得更詳細的資料,本人試圖通過對媒體照片的判斷,來分析現有房屋結構在地震中的表現。希望建筑黨人能為國人提供更安全的棲身之所。 1、現行抗震規范是可行的:我國以三個水準作為抗震設防的目標,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要求,此次地震震級高,震源淺,相應的烈度肯定很大,但從汶川縣城的照片上看,新建的多高層樓房都沒有明顯的損害,說明我們的設計規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證明了我們現行規范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2、裝配式樓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是可疑的:在現有媒體發布的照片上看到大量的預制空心砼板的碎片,從抗震角度來說,我認為預制空心板很不適合作為樓板,作為個體,他們有很好的剛度,可是當把他們拼裝成樓板之后,整個樓板的整體性就非常可疑了,當年唐山大地震,也是這種預制板,被震散后掉落,將人砸傷的案例就不少,現在又看一地的落板。抗震設計規范上規定,鋼筋混凝土預制板應相互拉接,并應與梁、墻或圈梁拉接。但是這種拉接一般都不會很強,在地震中最容易被破壞。 3、圍護結構的強度是否應該降低:還有就是看到照片中到處的破
1工程項目案例案例A為河南省鄭州市某塔樓項目,結構高度為295m,共67層。采用支撐框架-核心筒-環帶桁架混合結構體系,其中外框架由型鋼混凝土柱、柱間支撐及鋼梁組成。柱間支撐沿著外框四邊的邊跨(跨度10.5m)布置,柱間支撐在第四道環帶桁架處(58層)停止。沿塔樓立面布置了4道加強層,每道加強層由2層樓高的環帶桁架將外圍框架柱連接在一起,增加了外框結構的整體性和抗側能力。塔樓標準層結構平面和整體模型如圖1(a)和圖2(a)所示。豎向構件尺寸由底到頂逐漸減小,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C50。型鋼混凝土柱直徑尺寸為2400~1200,含鋼率為邊柱2%~3%、角柱3%~4%。核心筒外墻厚為1100~600,內墻厚為600~300。案例B為無錫市南長區某住宅項目,塔樓地上33層,結構高度為102m。采用剪力墻結構體系,標準層墻厚為200,底部加強區墻厚為300mm。2不同場地特征的地震作用反應譜抗震規范[4]提供的特征周期值如表2所示,由于場地類別為Ⅰ0的情況很少,只考察Ⅰ1,Ⅱ,Ⅲ和Ⅳ類場地的
從事結構設計多年,第一次遇到抗震設防類別為甲類的建筑.<<抗規>>3.1.3條:甲類建筑,地震作用應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其值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請教各位大俠,應該由誰來作地震安全性評價并給出地震作用值呢????
51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表現及啟示
這次地震與建筑質量有沒有關系?如果有,要不要追究設計人員和施工單位的責任,好多建筑在沒有塌方、泥石流的情況下坍塌?大家說說看,謝謝!
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可是在超過設防烈度后(大震),卻損失慘重!!現在焦點都集中在人員密集的學校。規范是否要對學校的設計進行重新思考,大空間卻無額外的技術措施來加強,畢竟孩子是祖國的未來。
摘 要 在建筑結構工業內,一般的超長結構都在200米范圍內,因此在抗震設計中都假定結構的底部是在同一地震激動時程內。因此只在橋梁等工程進行多點激動地震力分析。歐洲規范EC8當中亦明確要求對600米長的單一體建筑結構進行多點激動地震分析。本文將透過一實際工程。說明多點激動分析的操作、應用及困難
今年以來,世界各地地震頻發。1月13日,海地發生7.3級地震;2月27日,智利發生里氏8.8級大地震……一場場災難性大地震的發生,使抗震建筑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雖然漸行漸遠,但這場地震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也給建筑學界敲響了警鐘:我們的建筑及外圍護結構能否經得起地震的考驗? 汶川地震有效檢驗建筑幕墻抗震設計 我國幅員遼闊,有相當一部分地區位于地震帶上。隨著城鎮化步伐的推進,作為外圍護結構的建筑幕墻,近幾年,其產量始終維持在每年5000萬平方米以上的水平。幕墻的高產量,也讓建筑專家擔憂另外一個問題——建筑幕墻的抗震能力。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幕墻專家張芹介紹,汶川地震發生后,國家和地方的地震、建設主管部門派出了數千名工程技術人員奔赴地震災區,對震損房屋建筑開展調查工作,取得了十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對業內專家正確進行幕墻抗震設計有很大幫助。張芹認為,對震損建筑和建筑幕墻進行快速評估、收集資料、采集樣本、鑒定評估建立完整檔案,是刻不容緩的任務。這些資料將為災區的恢復重建和我國工程建設抗震規范和標準的修訂提供科
5.1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與規范修訂
51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與規范修訂.part1.rar
地震災后建筑鑒定與加固技術指南
現有一四層框架,總高度小于24米,學校建筑,位于6度區,是否計算地震作用及抗震措施?本人理解如下:按抗規3.1.2條,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但需按三級框架考慮構造措施。請問大神,本人理解是否正確?
關于學校和醫院這樣的建筑,大家知道怎么取地震動參數嗎?我們的抗震專家不止一次的強調,對于學校和醫院類建筑我們應該提高抗震措施,而不應該提高地震峰值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