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研究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植物有“血型”,有感情,有語言,有陰陽屬性。植物是有靈性的。用植物布場,可以調節小氣候,可以化解一些風水問題。無論在大自然界,還是在城市中,植物與人是相互依存共生的。破壞關系平衡,就要產生不良后果。西方把城市綠地稱為“城市的肺臟”,是只從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吐出人類需要的氧的角度而論的。但從風水學角度觀之,植物以及城市綠地,其功能遠非止此!植物之間,植物與人之間存在一種生物場。1982年前蘇聯科學家發現植物與建筑都能發出一種作用于人的“微粒子波”。這個發現,引起世界園林界的重視和中國風水學研究部門的注意。同時以《植物與風水》為題,連續在中國易學堪輿研究院(會)的學術刊物《風水科學》上先后選載有關論文,肯定了植物的生物場效應。 植物有益人類,植物能制造有機物供動物需要,能制造氧氣,凈化空氣。它還能釋放治病物質和殺菌素。如桉樹、松柏、薄荷、洋蔥、蒜等能放出殺滅和抑制病原體、細菌的殺菌
城市綠地、廣場及周邊區域徑流雨水應通過有組織的匯流與轉輸,經截污等預處理后引入城市綠地內的以雨水滲透、儲存、調節等為主要功能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消納自身及周邊區域徑流雨水,并銜接區域內的雨水管渠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提高區域內澇防治能力。低影響開發設施的選擇應因地制宜、經濟有效、方便易行,如濕地公園和有景觀水體的城市綠地與廣場宜設計雨水濕地、濕塘等。城市綠地與廣場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典型流程如圖4-4所示。(1)城市綠地與廣場應在滿足自身功能條件下(如吸熱、吸塵、降噪等生態功能,為居民提供游憩場地和美化城市等功能),達到相關規劃提出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要求。(2)城市綠地與廣場宜利用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等小型、分散式低影響開發設施消
一、 規劃編制的基本要求 1、 確定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基本目 標 與布局原則; 2、 擬定城市園林綠地的各項規劃指標, 并對城 市綠地系統所預期的生態效益進行評估。 3、 對各類綠地進行合理布局, 確定綠地的建設 位置、 性質、 范圍、 面積和基本綠化樹種等 規劃 要素; 4、 提出對現狀城市綠地的整改、 提高意見, 提 出規劃綠地的分期建設計劃和重要項目 的實 施 安排, 論證實施規劃的主要工程、 技術措施; 5、 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圖紙與文件。 二、 規劃層次及工作重點 1、 總體規劃 主要內容包括整個城市綠地系統( 含市域與市區兩個層次) 的規劃原則、 規劃目 標、 規 劃 綠地類型、 定額指標體系、 綠地布局結構、 各類綠地規劃、 綠化應用植物( 樹種等) 規劃、 實施措施規劃等重大問題。 規劃成果
論文簡介:紹了節約型綠地的概念及原則,提出了節約型綠地的建設途徑。 投稿網友:hailingxiangxin 上傳時間: 2012-09-10
溫州市城市綠地建設導則
摘要: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近些年來一些綠地系統規劃的概念以及一些實踐作一些簡單介紹,闡述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綠徑 輸氧系數 指狀規劃 綠道 綠帶 隨著近年來沙塵暴、沙漠化等現象的日益嚴重,人們認識到城市綠化的生態效益,城市綠地作為“城市之肺”,越來越受到城市規劃的關注。對有限的綠地在生態類型、斑塊群落結構、空間格局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而不再僅僅是綠地的美學效應了。 1 綠地生態效應的幾個概念 1.1 手指狀規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彼得-布萊茨的羅夫為首的一批規劃師提出了大哥本哈根區域規劃建議,就是著名的手指狀規劃。手指狀規劃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個整體城市,而是若干個不連貫的小城鎮。他們緊靠快速火車鐵路線,猶如穿在線上的珍珠。未來的城市
0 前言 科學來自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人類認識事物客觀規律的總結。城市作為人類聚居地的一種形式,帶來了人口集中、產業集中、資源能源消耗集中、需水量增加、不透水地面增多、綠地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的變化。在這樣一個鋼筋混凝土建成的森林中,如何建設好城市生態環境,如何處理好城市居民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擺在城市建設者面前的一個急迫而重要的問題,而城市綠地,就是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辦法之一,而如何運用物理學、生態學、甚至美學等學科來設計我們的生態綠地,就是景觀及城市設計師的任務,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世紀接班人,也應仔細研究生態綠地的環境效果,在設計中合理的運用,來使我們的人居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1 城市植被 1.1 概念 植被是指某一地區地面上生長的全部植物群落的總稱,植物之間以及它們與賴以生存的環境之間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同往結合,形成相對穩定的有規律的集體群,叫植物群落,城市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改變了植物和生存環境,使植物群落的原來面貌發生了變化,并形成獨具特
一、提出問題的背景 目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編制工作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背景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全球對環境問題認識水準的提高,包括我國由上至下、從決策者到普通居民環境意識的加強;第二,行政的介入與引導,包括“園林城市”的評選、全國綠化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等;第三,城市經濟實力的增強,使以政府投入為主渠道的綠化建設資金有所保證;第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的追求。 但是,如此背景之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研究、編制、管理、實施卻顯得薄弱而無力。其中既有行政主管渠道不夠順暢,造成規劃編制上的困難和管理上的脫節;也有法規和技術標準的不健全,造成規劃編制上的隨意性和實施中的“擱淺”;同時還有規劃研究的滯后和規劃設計單位業務水平的參次不齊,導致規劃成果的低水平,只是作為評選“園林城市”的“必備品”,而缺乏對城市綠地建設的指導意義。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正面臨著全面的“質量”提升,需要對政策法規的制定、技術標準的配套、學科理論的建立、規劃實踐的探索、管理措施的落實等各個環節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研究,尋求解決對策。為此,筆者認為存在于
人類正面臨著環境、人口、資源三大難題,尤其是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環保作為保障經濟的大事來抓。城市里的綠色主體是園林綠地系統,這些有生命的綠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效益。 一、凈化空氣,維持碳氧平衡 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
該方案“在山谷和隕石坑之間”,從其第一個草圖開始,力圖創建一個能夠產生連續地面的公共空間,節省工作區之間的水平差異(最大相差6.2米)。地面可以被100%利用,從而在城市中并置了一系列獨立的操作系統比如:停車、電氣安裝、巨大的坡道等。該項目通過一個雕刻的地形地面,得到正式的解決方案,通往廣場的更高區域,避開坡道和扶手的方便路線。為此,我們已經設計了調節平面,以找到其幾何形狀中最容易湊效的解決方案,獲得能夠實現可接近性標準的最小斜率。該方案通過“隕石坑”將廣場分區為組織活動空間和流通空間。在整個場地所有部分之間實現視覺連接,但允許每個空間有特有的特點。這些坑根據其用途,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實現。包括:混凝土地板的露臺區、灌木叢斜坡、橡膠地操場、草地以及其他一個站立裝置。在該項目中,3×3米的圖案作為組織樹(Pyrus calleryana),路燈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
論文簡介:針對建國初期市區中心交通過度擁擠、住房、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及挑戰,新加坡逐漸形成了一套系統、全面的規劃體系 投稿網友:cj1186700086 上傳時間: 2013-10-24
近年來,我國城市園林綠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已無容置疑,但園林綠化工作者更需要冷靜地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空前機遇,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是否留下遺憾?群落是城市綠地的基本結構單元,直接決定著綠地的結構和功能。因此,改變傳統植物配置不考慮群落結構和功能特征的缺陷,建立高效、穩定和經濟的綠地群落,將是城市綠化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1 城市園林綠化群落存在的問題 當通過規劃而合法或多方面協調平衡確定綠地用地后,怎樣充分發揮綠地的功能和作用,綠地形式和群落結構的選擇是基礎。 由于受城市用地制約和土地市場沖擊等因素影響,綠化用地成本越來越高,尤其在中心城區,一些城市的土地拆遷費已達1萬元/m2以上。高成本必然帶來高關注力,城市綠化從來未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一個綠化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往往得到政府、媒體和市民的極大關注,綠化的形象問題凸現,高水平、高質量和高品質的綠化要求也順理成章地被提出,這無疑也給綠化部門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然而,綠化質量的內涵和外延尚未得到廣泛而充分的理解和認可,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追求和要求
摘要: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的生態設計是基于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與植物造景相結合,同時汲取我國現階段園林景觀與社會的發展需求、可持續園林景觀和節約型園林景觀,形成的一種綠色的設計方法,實現人類和環境,尤其是人類和城市環境的和諧、平衡、循環式的發展。
(1)城市綠地與廣場低影響開發設施應建設有效的溢流排放系統,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有效銜接。(2)城市濕地公園、城市綠地中的景觀水體宜具有雨水調蓄功能,構建多功能調蓄水體/濕地公園,平時發揮正常的景觀及休閑、娛樂功能,暴雨發生時發揮調蓄功能,實現土地資源的多功能利用,其總體布局、規模、豎向設計應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相銜接。(3)城市綠地與廣場中濕塘、雨水濕地等大型低影響開發設施應在進水口設置有效的防沖刷、預處理設施。(4)城市綠地與廣場中濕塘、雨水濕地等大型低影響開發設施應建設警示標識和預警系統,保證暴雨期間人員的安全撤離,避免事故的發生。(5)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及竣工驗收應滿足《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50563)、《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82)中相關要求。知識點:海綿城市工程建設之城市綠地與廣場
一、 基礎資料工作 ( 一) 自然條件資料 1、 地形圖( 1: 5000 或 1: 10000) 2、 氣象資料 3、 土壤資料 ( 二) 社會條件資料 1、 城市歷史、 傳說、 文物保護對象、 名勝古 跡、 各種紀念地的位置、 范圍、 面積、性質、 環境情況及可 利用程度。 2、 社會經濟材料: 如國民生產總值、 城市特 色資料等。 3、 城市建設現狀與規劃資料、 用地與人口規 模、 道路交通系統現狀與規劃、 風景旅游規劃、 農業區劃等。 ( 三) 園林綠化資料 1、 城市中現有園林綠地的位置、 范圍、 面積、 性質、 質量、 植被狀況及綠地可利 用的程度; 2、 城市中衛生防護林、 工業防護林、 農田防護林; 3、 市域范圍內城市生態景觀綠地、 風景名勝區、 自然保護區、 森林公園的位置、范圍、 面積與現狀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