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芯是屬于內置模,其規格為1000x500xh(mm),它是相當于把兩個500x500xh規格的薄璧方箱合在一起,同時也把,減少了安裝數量,加快了施工速度。鑒于以前對有梁空心板和無梁空心板的設計具有較詳細的論述,本文針對設計細節與要點對薄璧方箱空心板給予說明。 一、 熟悉建筑圖:熟悉最長跨度,層高和凈高要求,荷載情況,判斷樓蓋板厚度和柱帽取決于那塊板格,可稱之為控制板格。 二、 初步估算樓板板厚、柱帽寬度、薄璧方箱高度及肋寬。對于空心無梁板時,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以下簡稱《砼規范》)第7.7.1條抗沖切驗算,當層高方面較寬松時,滿足不需設置抗沖切箍筋的要求為好;設置合理的柱帽可改善樓蓋受力從而節省造價,對于不同的跨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柱帽寬度,但也不要相差太大,因為暗梁的布置統一。 三、 如果板上要立構造柱,則周圍必須做實心區域,應驗算沖切,一般好滿足,對于軸力較大的構造柱,可做擴底或者拉梁處理。無梁板的板厚還
pkpm小白,只會簡單的梁板柱建模。我看了一些文章,用工字梁代替空心樓蓋,但說的太籠統了,實在不明白。難道直接用工字梁就可以了,不用做別的處理?如果不麻煩,請大咖們簡要說下怎么用工字梁做。
05SG343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
前面一切正常,到最后一步形成大板區域時死機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簡介1
收集了下有關現澆空心板的計算方法 以及一些圖紙 相信對有些朋友很有用,呵呵 !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下軟件計算!
圖紙簡介: 青島某大型購物中心HD模殼現澆混凝土密肋梁結構梁圖及模盒布置圖,包含詳細(HD模殼)現澆混凝土密肋樓蓋結構設計說明及相關詳圖。僅供初學者做參考設計 投稿網友: panweiyi 上傳時間: 2013-10-31
各位大神,請問現澆雙向密肋空心樓蓋的空心箱體在gen里怎么建模?求指點
空心樓蓋芯模需要承壓試驗嗎?求大神告知,最好告知相關規范
引言 蜂巢芯空心板空心率比較大,抗震性能優良,適用于多高層框架廠房、商場,還適合多高層商住樓,具有隨意分割房間的特點,也適用于抗震區的教學樓,因此應用非常廣泛。蜂巢芯空心板的空腔較大,空腔的影響已經比較明顯,因此其配筋構造與內置模的有較大的區別。其計算方法視有梁板與無梁板有一定差別。本文分別針對有梁與無梁的設計要點進行較詳細的說明。 一、蜂巢芯空心板的荷載 當前的結構計算軟件均能計算梁的自重,而樓板的尺寸通長都是軸線到軸線,這就是說程序在計算結構自重的時候,梁板重疊的部分計算了2次自重,一次是梁的,一次是板的,蜂巢芯常常采用梁式輸入,其梁占的比例相當大,因此重復荷載比較多,而且梁相交重復的部分也很多,這項也是比較可觀的,應在荷載中給予扣除,下面舉例說明蜂巢芯空心板梁式輸入的樓板荷載計算法。400mm蜂巢芯板,密肋200x400,900x900x350規格蜂巢芯,重量為0.9kN,則每個密肋間距的總自重為:(1.1x1.1x0.4-0.9x0.9x0.35)x25+0.9=5.91kN,PKPM考慮程序自動計算密肋重為0
我進行如下操作:在Plots計算板配筋之后,會提示是否需要計算板的撓度。選擇計算,程序將自動生成Name_Dp._Pre文件。返回到前處理Prep,打開Name_Dp._Pre文件。運行“菜單:文件/接口輸入/導入Plots形成混凝土板剛度系數”,程序應該將讀入前次計算形成的剛度系數,并加在相應板單元上。可是發現混凝土板的剛度折減系數還是1,最后計算出來的撓度跟上次一樣,還是彈性撓度,請問為什么呢?
在plots中,按F5彈出對話框從圖中可以看出來,柱帽附近總是存在抗彎 抗剪超限問題,請問,這點范圍要不要處理是不是一定要把左上角的系數調成小于1的數,這樣貌似很難,總會或多或少有些超限求解答假如要處理,一般把左上角的系數調到什么范圍才比較合理,求解答
現在是不是很多工程都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啊?我看空心樓蓋有很多優點,比如可以提高凈高,節省工期和造價,很多優點,請問空心樓蓋有什么缺點和,哪種情況不能用空心樓蓋啊?
最近在做一個工程,想采用空心樓蓋,但又不知道空心樓蓋的結構造價大概是多少,而甲方又比較的在乎造價,只能尋求幫助,好確定是采用空心樓蓋呢還是采用普通梁板式樓蓋.
請問版主采用空心樓蓋的框架結構,周邊的柱網上可以布置ban-anliang嗎?另外請教空心樓板可以做傾斜屋面或折板屋面嗎,用什么命令能簡單指點一下嗎,多謝
這個是布置空心樓蓋的 那個長條是一塊懸挑板 比較長 兩跨加起來有22米7 空心樓蓋設計方要求那兩段紅色的梁按框架梁配置 配置的時候出現的這個問題 不管這兩邊的兩條看、梁怎么設置都會紅 我試過加到1米高也會紅 不知道怎么回事 請大神賜教 結構新手 求大神能比較清楚的說明下
裝配箱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的一些論文,和大家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通知我!
05SG343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的直接設計法。共同學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