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轉錄一些斗栱史料的東西: 斗栱是我國古代重要木構不可缺少的部分,戰國中山國制作的龍鳳案上部四角已出現了有斗、有栱的結構,表現出了斗栱的雛形。 東漢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當時不僅重要建筑中用到斗栱,一般的封建地主住宅中也用,當時斗栱多用于柱頭和轉角,補間鋪作尚補多見。位于40度線上的角華栱更不多見。只在角柱或墻角的兩面各出斗栱承檐。斗栱形制各地也不盡相同的,一般都只有一跳,依形制分幾種: 柱頭鋪作或置于柱頭的斗栱,有出跳和不出跳兩種。不出跳的斗栱,常見的是實拍栱、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三種。(實拍栱:柱頭上置一短橫木,底邊兩端向上彎起,形似栱,兩端不置散斗,直承檐枋。出一跳柱頭:多用于樓閣中,自墻上用華栱挑出相當距離承檐,在華栱頭上施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 斗栱發展到南北朝,由于佛教興盛,出現了獸形栱、花栱。仍是僅出一跳以一斗二升為常見,與漢、晉比較僅多用補間鋪作,形式多為人字栱。 至隋代,斗栱中重要構架——昂出現。 唐代各種斗栱樣式已經定型,宋代有了完備的規制,從最簡單的不出跳的“把頭交頸
在我工作的這幾年里接觸到很多和森源有關系的公司,而且很多地方都有以森源命名的公司,像常州森源,大連北方森源,西安森源等,但是具體這個森源最早是怎么來的,有哪位老兄清楚嗎?請指點迷津,不勝感激!
最近想寫篇文章,介紹測繪的儀器發展歷史,時間跨度在1900~2000年。目前就是關于游標經緯儀、四腳水準儀的儀器有些模糊,缺少圖片及詳細準確的說明。 找遍網絡及我周邊的資源,對這個問題也一籌莫展,只好求助于廣大同仁。有知道的不吝賜教,一起討論。 莫忘歷史,我也希望有能力的同志能串起這段歷史。 大家都是以土木為生,自己最常、最可靠工具的前世今生還是應該了解。 拜托大家了!
斗拱是我國歷史上獨有的建筑形式。梁思成先生曾說“斗拱在中國建筑上的地位,猶柱飾之于希臘羅馬建筑”,斗拱以其強烈的個性表現,素有“遠看屋頂,近看斗拱”之盛譽,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標志,也是我國建筑學會會徽。
請各位前輩指點一下,關于大金的歷史\技術和產品質量等相關問題.還有就是,大金在中國的企業規模是怎么樣的?謝謝!共同學習進步!
經過幾個月的辛苦,考上了中國建筑歷史的研究生,自己的努力算是有了回報。但是對于前面的學習,還是又不少困惑,曾聽過有人說每個學科里面都有5.6本很經典的書,這些是一定要精讀的,對于建筑歷史,這幾本書該是什么呢?請各位前輩,老師指點一二啊,謝謝了。另外關于研究生時歷史的學習,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啊 呵呵呵 先謝謝了
人類建造建筑的最初原因是為了居住。人類最初的房屋是用樹木搭建而成的,僅僅是為了能夠遮風避雨。這只能說是建筑的雛形。隨著人類的進化,建筑領域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奇跡。 祭壇的發現 原始人對于上和下的理解,可能與太陽的起落有關。人們最初把太陽想象成一只可以在空中飛翔的鳥,如遠古時期的中國人就把太陽想象成三足鳥。后來,原始人想象太陽鳥常常棲息在樹梢上。中國神話中的神樹——東方的扶桑與西方的若木,就是太陽鳥的棲息地。古埃及建造了高聳的方尖碑,供太陽臨時駐足用。接著,人們又把太陽擬人化,想象太陽是乘著馬車或坐著小舟跨越天空、穿過地下的。埃及古老建筑金字塔的葬儀就是對太陽由上界至下界巡游過程的模仿。中國神話中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現出原始人對太陽的敬畏和崇拜。最后,出現了為舉行獻祭儀式而建造的祭壇。祭壇是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建造物之一。 獻祭活動反映了最早時期的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在獻祭過程中,祭品與諸自然神(自然萬物)之間逐漸形成了神秘的一一對應關系。這一次次的獻祭儀式成了原始人類最重要的營造活動的起源。 “天啟”建筑觀
海綿城市是當下盛行的一種發展理念,在解決中國城市規劃領域接連不斷的癥結時,尤其流行。歷史的警鐘長鳴多年,但人們卻充耳不聞。終于,老舊的認知改頭換面以全新的姿態呈現于現代社會。 紐約中央公園,奧姆斯特德的海綿“曼哈頓” (圖片: airport2park.org)問題出在哪兒呢?
據慈濟宮負責人蔡加珍介紹,石獅祥芝海灘邊原有一個媽祖廟,臺灣彰化和鹿港的媽祖廟的香火就是從祥芝傳過去的。清咸豐六年丙辰(1856年)冬,祥芝蔡保勝出重金請惠安一位知名的石匠雕刻了兩對石龍柱,一對贈予石獅祥芝村的媽祖廟,另一對石龍柱則由“蔡保勝”號輪船運往臺灣彰化的媽祖廟。蔡保勝是海運商人,旗下專門到臺灣省和東南亞做生意的海船就有七艘。由于祥芝媽祖廟1930年毀于大洪水,媽祖廟的這對龍柱就被轉移到現在的慈濟宮。所以說,這一對龍柱見證了150多年前祥芝與臺灣的密切交往!
最基本的斗拱組合 戰國 龍鳳青銅方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20世紀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審視,1980年問世以來便受到廣泛贊譽,從而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1985年本書再版時,作者對其進行了修訂,并增添了新的內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充,補充了最新的內容,并對當前特別重要的領域和論點進行了考察。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也經過重新審訂和擴充。本書資料翔實,涵蓋了自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師及代表作;豐富而精致的圖片,令本書的閱讀更加直觀;客觀而精到的論述,使現代建筑發展中紛繁復雜的線索變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貫穿始終,建筑與音樂、繪畫、哲學的內在聯系也更可感知。文件格式:PDF文件大小:28 M
工業結晶的方法與發展歷史
古代牌坊,俗稱牌樓,是劃分自然空間的標志性建筑。以石制為主,仿木結構,采用的是徽州山里特有的花崗巖和青崗巖雕琢堆砌而成。
學習了
歷史建筑的保護在我國近幾年才逐漸的發展起來,總體來講對于歷史建筑的基本概念還沒有完全的規范。沒有一個國家的相關的完整的定義。按照上海歷史文化歷史建筑文化保護條例規定建筑30年是確定上海歷史建筑的條件,由此判斷歷史建筑應該是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和使用功能,第二個就是30年以上的建筑。其中可以是文物建筑或者是歷史保護建筑,也可以是一般的歷史建筑,對于歷史保護建筑和文物建筑在我國的文物法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中已經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定,而未被列入這兩項的內容怎樣保護,一直是學術界、工程界的爭論焦點。認識上有很大的差異,在結構加固改造上怎么處理竟是沒有規范標準可以依據。往往是各類工程通過論證審批個別對待。歷史建筑的一個價值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基本價值,一個是信息價值、情感與象征性價值、利用價
附件是“水力閘門的發展歷史” upload/forum/200421865942.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