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與民用建筑房屋中,樓地面通常采用水泥砂漿面層。由于面層較薄(多數為20mm),人們活動頻繁,磨擦、撞擊較多,加上施工操作、材質等問題,樓地面起砂現象時有發生。如何防止和處理樓地面起砂,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樓地面起砂的防止 樓地面要求平整、光亮、美觀、耐磨,利于清掃。要防止起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嚴格控制水泥砂漿的水灰比 水灰比的大小是直接影響砂漿強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水灰比過大,地面強度就低,地表面粗糙,不耐磨,也就易起砂;水除了與水泥發生水化作用外,還有多余的游離水分,待緩慢蒸發,致使水泥漿面層出現無數毛細孔,它降低了砂漿的密實性,減少了水泥砂漿面層的實際厚度,從而強度下降,也就易磨損跑砂。另外,表面水分過多會使面層壓光時間延長,這樣有可能超過水泥的終凝時間,自然無法保證地面質量。反之,水灰比過小,說明水泥過多,則砂漿干硬,施工操作困難,干縮大,地面易產生裂縫,同樣影響質量。因此一般情況下,面層的水泥砂漿稠度不要大于36mm(以標準園錐體沉入度計)。這是防止地面起砂的關鍵之一。 二、盡可能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
院子里窨井蓋到窗戶這段局里的地面下面,全部都是管道。這樣的地面怎么處理呢?如果硬化是不是可以打混凝土?打混凝土會破壞下面的管道嗎?
CMC靜水壓力釋放層技術CMC靜水壓力釋放層技術是集永久性改變土層動態滲流壓,使基底水壓保持固定值、控制地下水浮力對結構體的影響和永久保持地下室干燥功能的工藝方法。具有施工周期短、造價低、節約材料、污染公害小等優點,可應用于新建、擴建建(構)筑物的基礎抗浮工程。1.0.1 為貫徹國家技術、經濟、環保政策,加強CMC靜水壓力釋放層技術的管理,遵循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省時省料,確保質量、保護環境等原則。1.0.2 適用于基礎底部水浮力大于上部結構荷載的建(構)筑物、地下車庫、地下商場、地鐵車站、地下道路等基底消浮工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1.0.3 CMC靜水壓力釋放層技術適用條件為基底下方存在地基土層為厚2m以上,滲透系數小于等于10-5 cm/s,且每天每平方米的滲流水量應小于等于0.03m3的粘性土、粉性土。一種用于基礎底部消除過大地下水浮力造成結構危害的處理方法。該技術是在基底下方設置靜水壓力釋放層,使基底下的壓力水通過靜水壓力釋放層中的透水系統,匯集到集水系統,經由集水系統自然溢流進入出水系統,通過出水系統將滲流水導至專用
一個門市房,業主要求進門口后下挖1米做出4級踏步,因為要做個鋼結構2層,請問下各位大師,下挖一米后貼瓷磚,挖完后地面的基層如何施工,是否要做防水。謝謝了
領導的別墅沿著山坡建造,在土建施工階段沒有沒有考慮山坡滲水的問題,導致現在完工后的一層地面有滲水發生。該區域日后是做廚房的,如果不處理的話,以后廚房地面將會一直潮濕,而且廚房的柜子會發霉影響使用。各位有經驗的前輩們,如何處理這個山坡滲水的問題呢?我初步的想法是用空心板架空原有地面,再在架空板上做廚房地面,但這樣會犧牲一層的凈高,影響整體美觀。是否有其它好的處理辦法,請大家賜教。
根據《冷庫規范》9.0.6條,架空式地面的架空層凈高不宜小于1.0m,請問這個1.0m是樓板低部高度還是梁底凈高?現一位于廣東地區的土建冷庫,庫內溫度-20℃,地面打算采用架空層防凍設計。室內外高差1.4m,扣除樓板保溫降板400mm,及結構梁高800mm后,梁底的凈空也就200mm,請問這種架空層是否滿足防凍設計要求?
在建筑行業中,地面防水是一項重要的工程,所以說我們需要謹慎對待,尤其是廚衛空間,其用水量最大以致室內濕度大,必須先做防水再進行瓷磚的鋪貼,否則將嚴重影響房屋裝修工程的質量。那么地面防水處理的方法是怎樣的呢?下面由深圳防水材料廠家的小編為大家介紹:
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水泥、混凝土地面,它不僅存在于家庭中,也存在道路上,水泥、混凝土地面施工簡單,價格也相當的便宜,所以水泥地面很常見。尤其在于有重載工業廠房的地坪,其地面起砂、起塵現象很普遍也很嚴重,不僅嚴重影響地坪的外觀,而且由于其材料存在空洞、空隙等原因使得腐蝕性介質能滲透進去,在本質上加速了混凝土、水泥地面結構的破壞,縮短其使用壽命。 昌鑫建材混凝土密封固化劑是一種活性的無色透明化學水性制劑,由無機物、化學活性物質和絡合物組成采用獨特配方,使用方便、無毒、不燃,可使混凝土表面的吸附性降低,防塵以及堅硬耐磨。其工作原理是與混凝土中大量的半水化水泥,游離石灰,鈣發生化學反應(持續反應時間約為60-90天),形成一種凝膠,該凝膠可在處理過的混凝土內部結晶成堅硬耐磨組織。從而得到一個無塵、致密的整體。
地面出現沉降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該地坪為2000年施工的C30混凝土地坪,面積13000平方米.混凝土由于長期汽車的碾壓和磨損的原因,該車庫出現起塵、起砂現象.建設方曾計劃選用地面打磨后涂刷環氧地面,經測算改造費用為:55元/平方米*13000平方米=71.5萬元,環氧地面壽命按5年出新一次,使用30年的費用為71.5萬元*6次=429萬元.我們建議建設方采用混凝土密封固化劑處理方案其使用30年的改造費用為:65元/平方米*13000平方米=84.5萬元.比使用環氧改造地坪的方案節省費用344.5萬元,真正做到一次施工使用30年的超值產品.而且也解決了長期困擾建設方在雨季中混凝土毛細孔滲水的問題.使用7年后的混凝土地面(起塵、起砂)
本人現在干的工程,細石混凝土地面出現裂縫應該是溫度產生的,南方地區拜托有這方面經驗的同行提供好的處理方法。在這里先謝了。
我公司在海邊有一個賓館。目前已經經營10多年了,當時90年代建這個賓館時侯很多地方都沒有考慮到,今年準備重新裝修。急切解決的兩大問題是:1.夏季下雨經常刮東風,東墻滲雨嚴重。2.一樓地面防潮問題,夏季到來地面返潮很厲害。那位大俠能出謀劃策,如何處理比較合適?相互學習探討,共同提升。
各位老師, 有標準圖集嗎?因為地面時叉車行走頻繁,叉車的輪子是不是橡膠輪子,是很硬質的內鋼包膠的輪子,對低平損壞很大. 修理過N次,想徹底改造,各位有何良策?
請問一下大家潔凈區的地面伸縮縫開裂了怎么處理啊 ,因為熱脹冷縮,處理好的自流平到冬季夏季容易開裂,不符合潔凈區的要求啊
新手想請教大家一個問題,場地在地下車庫上面(覆土不能超過1.5米),然而這個場地需要做微地形與臺地景觀(最高有3米高),現在想在臺地和微地形地下做架空結構減少荷載,然后在這個架空結構上覆土做種植(低矮灌木為主)。請問一下這個架空結構,需不需要完全對著地下車庫的柱網來做?或者是填充某種輕質材料來做成這種結構?
在裝修的過程中,人們對于廚房的裝修會格外的重視,因為廚房多油多水,地面濕滑,很容易摔傷。然而很多業主選材料時,只想要如何把廚房裝修的更為漂亮,而往往忽略了所選的裝修材料是否防滑,雖然在買瓷磚的時候很多賣家都宣傳自己的瓷磚是防滑的,但是實際上一旦有了水,尤其是油的話防滑效果就變差了。因此,對于地面做防滑處理還是非常有必要做的。
簡介 一直以來滑倒造成的事故層出不窮,近些年來都在刷新人們對于滑倒能夠造成的傷害的認知,而后續的賠償金額也刺激著人們的感官,一不小心摔倒能索賠這么多錢?每一件都驚心動魄! 而醫院作為一個為社會救死扶傷的地方,本應是為了康復才進入醫院,而在醫院中又滑倒摔傷,特別是在廁所、食堂等公共場所內,造成雪上加霜的局面,與醫院協商無果后,把醫院告上法庭的事情,通常都會是醫院將會給傷者醫療費、精神損害撫慰金、殘疾賠償金等費用的補償,這不僅給患者帶來了二次傷害,也給醫院帶來了經濟負擔。 在醫院中為什么會滑倒呢? 綜合分析之后就是地板太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醫院發生滑倒的地方地面都是地板磚,也就是瓷磚地面,瓷磚地面遇水會變得濕滑,人踩上去一不注意就會滑倒,滑倒時心一慌沒有什么自救措施,直挺挺摔倒就很容易受傷。如果撞到一些危險易碎的物品就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對于瓷磚遇水變得濕滑問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要提升瓷磚的摩擦系數才能避免滑倒的危險,按照防滑行業內約定俗成的說法,當地磚的摩擦系數超過0.5時,就
水泥地面起灰原因: 1.水灰比過大:即拌合的混凝??土水量大,導致混凝土表面泌水,降低混凝土表面強度。 2.砂石料的級配不合理、含泥量高:骨料級配不合理、過細的土砂也易導致地面起砂,影響水泥的早期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結。
水泥地面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因為混凝土本身的缺陷或者土建施工的原因,出現地面翻砂、掉面等現象,影響正常使用。若是刨掉重做,不僅經濟上不劃算,而且費時費力。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簡便、經濟、有效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昌鑫建材水泥地面(混凝土)固化劑是一種無色透明、使用方便、無毒、不燃、滲透力強的永久性水泥密封劑。針對現有混凝土地坪因施工不良,不耐磨完美處理方案。按照比例兌水后直接噴涂于混凝土面層,達到改善起砂及耐磨效果。使用方
地面表面要求: 1、要求水泥基面牢固、結實、不起殼,杜絕砂漿起殼現象,最好混凝土層與砂漿找平層一起澆注;如果先搗混凝土層,則要求砂漿層的厚度不低于 4cm ,叉車道則要求更厚一些。 2、要求表面不起砂,硬度好,沒有水泥粉化現象。要求 A 、優質水泥。 B 、新倒水泥砂漿層要充分保養。 3、水泥基面平坦、無凸凹不平、蜂窩麻面、水泥疙瘩。 4、要求地面平整性不大于涂裝要求厚度(用 3 米直尺平靠); 5、表面干燥,含水量小于 6, 保持地面干燥無油污,切記水泥地面保養期過后進場施工前5天,不能用水沖洗或拖把拖地。 6、地坪表面的 PH 值應在 6.0~8.0 ; 7、地面無油污、其他油漆、乳膠漆、泡泡糖等殘渣; 8、坡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允許偏差值為坡度的2%,并且不大于 30mm。 施工基面:檢查與準備 無論新舊,施工基面都是地板的基礎。詳細的檢查與分折對于確定如何處理施工基面極為重要。 涂層和施工基面之間的粘接必須是持久的,這就要求施工地板系統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