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家眼中的徽式建筑原來是這個模樣》一文中,我們不但知道了徽式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還知道了徽式建筑白墻黑瓦、青磚青瓦的特征,同時也對古建物所使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不論是徽式建筑中的木雕還是天井,建筑多為木料結構,以柱、枋、檁、椽等構件組成。大家都知道木料最怕火,那么古人在古代建筑防火方面都有哪些措施呢?在消防設備和消防隊伍強大的今天,不論是防火科技還是防火意識,顯然都要強于古代,而我們仍然在時刻強調古建筑保護、古建筑防火的重要性。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沒有報警設施,沒有消防栓,古代防火完全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回看古代建筑防火措施個個堪稱奇跡,古人智慧不可猜想。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信仰防火1、五行之說。古人對自然現象及科技認知有限,信奉神佛,“陰陽五行”之說最為流行,認為世間萬物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運動轉化而成,五行之間也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在電視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見衙署類官式古建筑通常采用黑瓦為頂、黑磚為墻,這是由于黑色不但能夠彰顯衙署的威嚴、肅穆,而且古人認為“北方壬葵水,其色屬黑”,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進而蘊含有“以水
磚混結構有哪些建筑特點? 磚混結構是指建筑物中豎向承重結構的墻、柱等采用磚或者砌塊砌筑,橫向承重的梁、樓板、屋面板等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也就是說磚混結構是以小部分鋼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磚墻承重的結構。磚混結構是混合結構的一種,是采用磚墻來承重,鋼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構件構成的混合結構體系。適合開間進深較小,房間面積小,多層或低層的建筑,對于承重墻體不能改動,而框架結構則對墻體大部可以改動。適用于低層或者多層建筑物。高層建筑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因為穩(wěn)定性差、浪費資源等原因,我國目前新建的多層、高層建筑已開始逐步淘汰磚混結構。 框架結構住宅的承重結構是梁、板、柱,而磚混結構的住宅承重結構是樓板和墻體。在牢固性上,理論上說框架結構能夠達到的牢固性要大于磚混結構,所以磚混結構在做建筑設計時,樓高不能超過6層,而框架結構可以做到幾十層。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國家規(guī)定了建筑物要達到的抗震等級,無論是磚混還是框架,都要達到這個等級,而開發(fā)商即使用框架結構蓋房子,也不會為了提高建筑堅固程度而增加投資,只要滿足抗震等級就可以了。在隔音效果上來說,磚混
平遙城墻的有哪些建筑特色? 平遙城池呈方形,城墻周長6163米。南城墻隨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線相圍。城墻高8~10米,底厚8~12米,頂厚3~6米。墻身素土夯筑,分層鋪設稻草為拉筋,外壁城磚白灰包砌,頂部青磚鋪墁,內向設瀉水渠道。環(huán)城墻辟城門6道,東西各二,有上下門之分;南北各一。各門交錯設置,門外筑甕城,內外皆用條石鋪墁,門洞上原建城樓各一。城墻四角設平臺,原各建角樓一座,現城門樓角樓失存。城墻東南隅建有魁星樓和文昌閣,亦俱廢。東墻城門上尚存尹吉甫點將臺。城墻內側筑馬道。城墻外壁分段筑馬面71堵,上建敵樓各一,中架木板,外設箭孔。城墻上設女墻高0.6米,堞口高2米。 平遙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修建,風格古樸,重視防御,工藝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稱。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側城墻沿中都河而建,故略顯蜿蜒。城墻高12米左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里。墻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均為4米。墻體內為土筑,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內側設馬道和內向排水渠道。墻上有6座城門及門樓,四角各筑1座角樓,每隔50米便筑料敵樓1
餐飲建筑的構思與創(chuàng)意有哪些? 1、體現風格或流派,按某種特定的風格或流派來設計餐飲建筑,使其形象更突出,有明確的個性特征。大致分為一下幾種風格:中國傳統(tǒng):明清宮廷式、蘇州園林式、唐風及地方風格等。西方古典: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歐洲新古典式等。日本和風、伊斯蘭風格。現代風格: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光潔派、高技派等。 2、設計“主題餐廳”,觀察和分析各種社會需求及人的社會文化心理,賦予餐館某種文化主題,圍繞這一主題進行設計,全力烘托該主題的特定氛圍,使得餐館富有新意,獨具魅力。 3、運用高科技手段,運用高科技手段,使得餐飲建筑和餐飲過程新奇、刺激,滿足年輕人喜歡獵奇和追求刺激的欲望。 4、餐飲與娛樂結合,把餐飲與游玩、娛樂相結合,將增添餐飲情趣,為客人喜愛。如在餐廳內伴奏及伴舞,或中國傳統(tǒng)茶館內的曲藝表演等。 5、經營的創(chuàng)意,在餐飲經營上搞創(chuàng)意,別出心裁,用各種花樣來取悅顧客;在設計上提供充分施展的環(huán)境和場所,并烘托出相應的情調和氛圍。
建筑工業(yè)化的特征主要有: 一、設計和施工的系統(tǒng)性。在實現一項工程的每一個階段,從市場分析到工程交工都必須按計劃進行。 二、施工過程和施工生產的重復性。構配件生產的重復性只有當構配件能夠適用于不同規(guī)模的建筑、不同使用目的和環(huán)境才有可能。構配件如果要進行批量生產就必須具有一種規(guī)定的形式,即定型化。 三、建筑構配件生產的批量化。沒有任何一種確定的工業(yè)化結構能夠適用于所有的建筑營造需求,因此,建筑工業(yè)化必須提供一系列能夠組成各種不同建筑類型的構配件。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大力發(fā)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它會給你的住房帶來什么好處? 萬丈高樓“車間起” 提起建筑工地,多數人的第一印象無外乎塵土飛揚、噪聲刺耳、泥水橫流……可是如果你有機會走進北京市海淀區(qū)北部的永豐產業(yè)基地公租房項目的樓盤施工現場,你一定不會相信這片工地上以后要建起十幾層樓高的住宅樓。
中國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國古代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大土壤中生長、發(fā)展,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一、 可讀性 中國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國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雖然建筑的形式語言很抽象,我們常用雄偉、高大、輕巧、秀麗等來形容它們。但是,先人們賦予了其以人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頂、匾額、楹聯等有著不同的含義,象征著不同的社會意義、等級制度等。讀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們可以領悟比建筑自身豐富得多的內涵。
梁思成的古代建筑之旅來源:自由建筑報道 作者:侯杰天津建城雖只600年,但古代建筑卻很多。中國著名的建筑史學家梁思成早年就是從實地勘查天津薊縣獨樂寺、寶坻廣濟寺等古代建筑開始,撰寫出震驚中外的調查報告,步入神秘殿堂的。 早在海外留學時,梁思成就發(fā)現國外的古代建筑普遍受到妥善的保護,甚至還有一些學者醉心于對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的研究。相比之下,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所留存下來的一些彌為珍貴的古建筑卻不斷地遭到破壞。滿懷愛國熱忱的梁思成暗下決心一定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建筑史來。 梁思成認為要想做好中國古代建筑研究,不能僅在文獻記載中兜圈子,還要借助于近代科學方法,開展實地調查測繪。1932年4月,梁思成在時為南開大學學生的弟弟梁思達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天津薊縣,開始對始建于宋代的獨樂寺進行調查研究。他對這座古寺的山門和觀音閣進行了測繪,每個斗拱的尺寸都一定要丈量準確,并繪制了外形與內部結構的全套圖紙,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并在披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同時,親自訪問當地的老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梁思成寫出第一篇調查報告《薊縣獨樂寺山門考》。可以說,這是中國人第一
建筑物的加固都有哪些方法?混凝土結構的加固分為直接加固與間接加固兩類: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1、加大截面加固法;2、置換混凝土加固法;3、有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4、粘貼鋼板加固法;5、粘貼纖維增強塑料加固法;6、繞絲法;7、錨栓錨固法間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1、預應力加固法;2、增加支承加固法與混凝土結構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術一般有:1、托換技術;2、植筋技術;3、裂縫修補技術;4、碳化混凝土修復技術(還不成熟);5、混凝土表面處理技術;6、混凝土表層密封技術適用于砌體結構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為:1、鋼筋混凝土外加層加固法;2、鋼筋水泥砂漿外加層加固法;3、增設扶壁柱加固法適用于砌體結構的間接加固方法一般為:1、無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2、預應力撐桿加固法砌體結構構造性加固與修補:1、增設圈梁加固
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后逐步發(fā)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筑。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guī)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tǒng)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重要進步。戰(zhàn)國時期,城市規(guī)模比以前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fā)達,并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fā)展成熟,高臺建筑仍然盛行,多層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閾和石墓。秦漢時期還修建了空前規(guī)模的宮殿、陵墓、萬里長城、馳道和水利工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發(fā)展時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
(轉載) 建筑師們匠心獨運,他們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學的設計辦法,冬季為紫禁城“供暖”,才幫助“萬歲爺”順利過冬的。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 我國北方,冬季漫長而又寒冷。有氣象數據顯示,明清時,一年內北京約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氣,最冷時氣溫可達攝氏零下二三十度。在那個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沒有保暖衣、羽絨服,更沒有空調的時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嬪妃們、皇子皇孫以及大量的宮女、太監(jiān)們,他們又是如何度過那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了呢? 原來,我國古代的建筑師們匠心獨運,他們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學的設計辦法,冬季為紫禁城“供暖”,才幫助“萬歲爺”順利過冬的。其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huán)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它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
來自一個菜鳥的提問: 在設計居住建筑時如何實現最好的自然通風?怎樣設計能達到理想的通風效果?設計實例有哪些? 請各位師兄師姐指點迷津!
我現在在山東的一家設計院上班,做的是電氣方面的,老家江西的,現在想在省內找家做建筑電氣設計的工作,不知道江西省不錯的建筑設計單位有哪些?哪位比較熟悉江西省內的設計單位哈,能幫小弟這個忙嗎?
圖紙簡介: 簡單的古建筑平面圖 僅供參考 第一次做 算是個作業(yè)吧 投稿網友: mf66134338 上傳時間: 2013-05-31 圖
很多設計者對中國各個時代的建筑形式不是很清楚,特別是屋頂的形式,本文主要介紹中國各個階段的屋頂形式,值得學習 中國古建筑屋頂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盝頂等。其中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又分為單檐(一個屋檐)和重檐(兩個或兩個以上屋檐)兩種,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可衍生出卷棚頂。古建筑屋頂除功能性外,還是等級的象征。其等級大小依次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盝頂。此外,除上述幾種屋頂外,還有扇面頂、萬字頂、盔頂、勾連搭頂、十字頂、穹窿頂、圓劵頂、平頂、單坡頂、灰背頂等特殊的形式。 廡殿頂 又稱四阿頂,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頂,前后兩坡相交處為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重檐廡殿頂莊重雄偉,是古建筑
觀演建筑各個功能區(qū)有哪些特點? (1)劇場對外出入口至少應包含:觀眾出入口、演員出入口、道具運輸出入口、行政辦公人員入口和后勤設備出入口。這些出入口都要與城市道路發(fā)生關系,形成各自的流線,要特別注意這些流線不能在室外相混、交叉。 (2)上述5個功能組成部分以觀眾廳、舞臺、后臺三者形成劇場建筑的主體,它們是一種縱向排列的緊密組合,按先后秩序組成整體。(3)觀眾部分包括前廳、休息廳、觀眾廳三大組成部分及相應為觀眾服務的設施,其組合特點是以觀眾廳為核心環(huán)以其他空間布置。 (4)舞臺部分包括主臺、側臺及相應的技術用房。其功能組合特點是以主臺為核心且與觀眾廳在同一縱軸線上,其余相應空間與技術用房位于主臺兩側。 (5)后臺部分包括各化妝室、服裝室、道具室等所有為演出服務的房間。其功能組合特點是以演員上場準備程序為依據,以跑場走道為聯系手段進行房間安排。而且,后臺部分是緊貼在舞臺之后布置,以便為演員提供便捷的上下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