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混結構基礎伸縮縫墻怎么擺磚砌筑 基礎是寬1.5米 ,磚是先2皮磚在一皮磚上面在砌37磚中間10CM的伸縮縫 不知道怎么擺磚求高手解答。
有一個70米長的混凝土柱排架結構,不知道用不用設伸縮縫。砼規上對于排架結構伸縮縫間距的規定,裝配式排架是100米請問現在排架柱和基礎整體現澆,還算不算裝配式?另,排架柱頂的系桿是采用鋼的還是現澆梁?如果采用現澆系梁,是否又不能算做裝配式了?
對于一般的混凝土結構我閃可以按規范去設置伸縮縫,但是對于一些特別的結構我們也經常碰到,就是混凝土柱框、排架而屋面為輕鋼結構,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伸縮縫是否也應控制在55m以內,請各位談談自己的看法.個人認為對于多層的應按55m,因為主體結構就應按框架結構去設置縫,而對于單層的本人認為可以適當放松.
《混規2010》8.1.2條規定(P101):滑模類工藝施工的各類墻體結構的伸縮縫間距宜減小,為什么?能不能從概念上解釋一下?謝謝。
一個汽車涂裝車間廠房,總長度大約200米,每50米結構有一條伸縮逢,管道過伸縮縫時,不做任何補償器或柔性連接.只允許在支架上想想辦法,請問哪位高手,有什么高招,謝謝了!
幫我看看構造柱設置是否過密?哪些地方可以取消構造柱?這是建筑圖。
底框結構,一塊算和把伸縮縫分成兩個模型用stewe計算結果怎么差別怎么大呢?基礎內力也差距挺大?什么原因。到底怎么計算正確?
本帖最后由 無間道 于 2014-5-28 20:25 編輯 關于建筑結構的允許長度,各國不同時期制訂的規范都作過明確規定。我國現行混土結構規范GB50010也就此作了相應規定:室內條件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限長為55m,室外條件下則限長為35m。各國各種規范的規定數值差別很大,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為了加強對溫度脹縮裂縫機理問題的認識,不妨在這里作一些討論。當前國際上關于這個問題存在著兩個學派,一派主張“放”,一派主張“抗”。各國規范對伸縮縫間距做出規定,就是接受了主張“放”的主流派的觀點。
(1)當采用有效措施下,一般常規項目伸縮縫最大間距可比規范要求放寬2倍左右。溫差叫小地區更是可以放寬。
本帖最后由 lijuntmhb 于 2015-3-29 14:02 編輯 13層高層框架結構,建筑物高50米,寬72.5米,不想設置伸縮縫(按規范要求55米就需要設置伸縮縫了),想設置溫度后澆帶或者設置膨脹加強帶,是否可以?如果不設置伸縮縫的話,實際工程完成后是否會出現溫度裂縫?另外,圖審認可這種不設置伸縮縫,僅設置后澆帶的處理方法嗎?原來沒有這么搞過,都是按規范要求超過55米就設置伸縮縫,但看了很多超過55米僅設置后澆帶的做法,所以提出討論。
墻體裂縫主要是邊緣約束的受力不同導致的吧,那比如水平荷載作用,力是怎么傳到墻的呢?我想是主要通過樓板傳力的吧,再通過灰縫的摩擦力。那如果伸縮縫中有雜物,使其影響伸但不影響收縮,那會對建筑有影響嗎?而且這些雜物不在梁板處。我覺得一側的力對另一側通過這些雜物所產生的水平推力應該小于灰縫的抗剪力吧,因為如果大了,會使最下面的灰縫破壞啊。我是搞施工的,還望設計的朋友指點一下,謝謝了。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伸縮縫間距計算
%參數查詢-鋼筋混凝土結構伸縮縫最大間距
我現在做2個工程,一個的平面尺寸是140X60,另外一個是240X60,140m(20*70)和240m(20*12)都是跨度方向的長度!請問,排架跨度方向如何確定伸縮縫間距?有什么依據?混凝土規范9.1.1中伸縮縫間距是100!
伸縮縫最大間距計算程序
磚混結構構造柱間距大于層高怎么辦沒做過磚混結構,現在要蓋一個三層磚混民房,有一個房間長是4.2米,那構造柱間距不是大于層高3.9米了嗎,這個該怎么辦?
給大家上傳一個轉載的技術資料。由于07 年9 月份臺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地下水位驟然升高,地下室在浮力作用下上浮,導致地下室伸縮縫處出現裂縫,嚴重滲水。在下圖第一、三區域內分別為6#結構主體和7#結構主體,事故發生時主體結構已經結頂,形成一定荷載,因此第一、三區域地下室未出現上浮,而第二區域達不到抗浮要求,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浮。
《混規》規定現澆框架結構室內伸縮縫最大間距55米。如有充分依據,最大間距可適當增大。請問一般最大可以到多少。現在有個項目,120米長,比較規則,建筑高度13米,采用溫度后澆帶的話,可以不再設縫嗎?
一注結構專業考試應試指南【例5.1.41】中,答案選擇A,我覺得此題有問題,《混規》8.1.1條只說了現澆框架結構露天的伸縮縫間距不大于35m,《混凝土結構構造手冊》(第四版)p106,也只說了伸縮縫一般寬度為20~30mm,所以答案可以選A和B,大家覺得呢?: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