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規范規范是對過去經驗和成熟技術的總結1)應充分尊重規范尊重人(專家)、尊重經驗、尊重前人的積累、尊重。。。,充分尊重規范、肯定規范的指導作用。2)科學辨證地看待規范的具體內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過去經驗、成熟技術(過去),理解規范規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不迷信規范。一代結構宗師、現代預應力混凝土之父林同炎教授要求我們成為“不斷探求應用自然法則而不盲從現行規范的結構工程師”。要不盲從規范,就得先理解規范,學習規范的目的不是鼓勵大家死摳規范,而是在正
1)結構成本(鋼筋、混凝土、砌體等材料費)約占主體造價的50%以上,結構優化可使建筑工程總造價降低10%~35%。這筆隱形的利潤總額非常巨大,基本無風險,可以通過微小的優化投入輕松獲得,這對于減少企業投資、增加企業利潤、提高資金周轉率等都有幫助,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2)現階段的設計單位水平參差不齊,由于設計質量差導致的損失和浪費比較嚴重,需要專業人員優化把關。一方面,許多設計單位成本意識薄弱,忽視對工程造價的控制,一味放大安全系數,導致設計偏保守。另一方面,不少設計人員缺乏責任心,設計概念不清,只用電腦,不用大腦,經常計算錯誤,專業負責人又沒時間看圖,導致設計存在安全隱患。此外,設計人員受經驗和眼界限制,往往不能站在甲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設計出來的產品缺乏對客戶的關懷,經常引起客戶投訴。據統計,在工程質量事故的眾多原因中,設計責任占
摘 要: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基礎的物質生活已經滿足不了人們需求,人們追求生活的舒適已經從物質層面到達精神層面上,因此人們對自己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我們發展先進計算理論,加強計算機的應用,加快新型高強、輕質、環保建材的研究與應用,使建筑結構設計更加安全、適用、可靠、經濟是當務之急。本文從現澆梁板、防震設計、轉換層和節能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關鍵詞:現澆梁板;防震設計;轉換層;節能 一、關于現澆梁板共同作用的問題 現澆梁應考慮翼緣板的作用以為業內所共識,在實際工程設計中,電算僅通過增加梁剛度的方法來實現,規范也有相關規定,但對于框架梁翼緣板內與梁肋平行的上下層鋼筋共同參與梁端截面抗彎承載力的作用問題,國家相關規范均為有作出過明確的說明與規定。設計時常常將按實際剛度計算所得的梁端負彎矩鋼筋均配置在梁肋內,而翼緣板鋼筋則按現澆板受力要求配置。這就無形中增加了梁端負彎矩鋼筋的配筋量,導致框架梁的負屈服彎矩承載力的相應提高,極易形成“強梁弱柱”。 為實現“強柱弱粱”的設計目的,保
路面結構設計系統HPDS2003
超長轉換結構設計與分析
本帖最后由 無間道 于 2013-7-15 16:23 編輯 結構設計中相當部分構件的設置,規范僅給出了最低限值或建議取值,實際設計過程中各人的理解不同可能對整個設計帶來相當大的區別。還有部分是屬于概念設計的范疇,尤其值得我們一起探討。
高層鋼結構設計實例分析,容柏生結構事務所的教學資料
建筑結構設計問答及分析_朱炳寅
建筑結構設計問答及分析朱炳寅
從事結構設計和科研工作十多年,在工作的同時,覺得結構設計和人生有許多非常相似的道理。剛柔相濟,多道防線,抓大放小,打通結點是橋梁設計的四大原則,其實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以及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結構設計的四大原則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1、剛柔相濟 合理的橋梁結構體系應該是剛柔相濟的。結構太剛則變形能力差,強大的破壞力瞬間襲來時,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損最后全部毀壞;而太柔的結構雖然可以很好的消減外力,但容易造成變形過大而無法使用甚至全體傾覆。結構是剛多一點好,還是柔多一點好?剛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適呢?這些問題歷來都是專家們爭論的焦點,現今的規范給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標,但無法提供“放之四海皆準”的精確答案。最后,專家們達成難以準確言傳的共識:剛柔相濟乃是設計者的追求。也許都是相通的。 想想看,人應該是剛多一點好還是柔多一點好呢?做人太剛和太柔都不受推崇。過份剛強者,應變能力差,難以找到共同受力的合作者,即使面對任何突然襲來的惡勢力,亦敢于硬頂硬撞而不留變通的余地,這種時候必須有足夠的剛度才能立于不敗,否則一旦后繼乏力,油盡燈枯就會發生脆性破壞
一、拿到作業圖不要盲目建模計算。先進行全面分析,與建筑設 計人員進行勾通,充分了解工程的各種情況(功能、選型等)。 二、建模計算前的前處理要做好。比方荷載的計算要準確,不能估計。要完全根據建筑做法或使用要求來輸入。 三、在進行結構建模的時候,要了解每個參數的意義,不要盲目修改參數,修改時要有依據。 四、在計算中,要充分考慮在滿足技術條件下的經濟性。不能隨意加大配筋量或加大構件的截面。這一點要作為我們的設計理念之一來重視。 五、梁、柱、板等電算結束后要進行大量的調整和修改,這都要有依據可循(可根據驗算簡圖等資料)。 具體有以下集中修改或注意事項: a、梁: 1、梁的標高(是否確定梁底標高及梁上翻等問題) 2、梁的支座負筋不能太疏,要人為加密。 3、梁的跨數要核對。 4、盡量減少鋼筋的種類和級差(≤2級) 5、有雨蓬等外挑構件處的梁要加強(可以將此處的箍筋加密、設置抗扭鋼筋等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強潮涌浪水閘主要受力情況進行分析,對比《水閘設計規范》和實際模型試驗測力成果,針對強潮涌浪地區水閘結構設計提出合理方案,并對其他有關一些問題進行了討論,供廣大設計人員參考。]1、工程概況洋沙山萬畝造地項目位于北侖區春曉鎮東南海域,屬山區獨立水系,流域面積42km2。三山大閘工程是該項目的主要擋潮排澇工程,排澇標準20年一遇,設計最大排澇流量為469m3/s。內河正常水位為0.63m,20年一遇水位為1.98m。擋潮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潮位為4.44m。水閘所處為無限風區,外海歷史最高潮位為4.33m,多年平均高潮位為2.39m,多年平均潮位為0.68m,多年平均低潮位為-1.20m。三山大閘共10孔,每孔凈寬4m。水閘底板頂高程-1.9m,胸墻底高程1.9m,工作平臺高程6.7m。閘門板尺寸寬為4.5m,高為4.02m,厚為0.4m。閘門板由三塊疊合而成,每塊高1.34m。05年“麥莎”臺風
基于ANSYS分析的某幕墻鋼結構設計
本帖最后由 葉子521 于 2014-12-5 11:20 編輯 朱總新書《建筑結構設計問答及分析》(第2版)共四分卷
常規的結構設計往往是一個方案從頭到尾,不做多方案的比較。而結構優化恰恰相反,要進行多方案的比較。可以說,結構設計和結構優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專業。 很重要的一點,有人認為結構優化就是“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降低安全度”、“損人利己”,通過剛才那幾個例子,大家可以明顯地看出,甲方、社會、業主、施工,沒有人會受到損失,反而會受益。各方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共贏。
當有人問:什么是結構設計時?學習土木的我們該如何作答呢?當我被問的時候,腦子里一下子就炸了?當個時候浮現在腦海里的第一想法竟然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骨架,其他一概不知。 學校教育也沒有告訴過我們什么是結構設計?土木工程一開始就鴻篇大論的告訴什么是土木工程,然后毫無緣由的開始上一些所謂的公共基礎課。而這些公共基礎課與我們專業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在工程中又是如何運用,卻沒有點明,只是一味的授課。 結構設計包含了兩個層面,結構分析與結構繪圖,兩者相輔相成,結構分析保證結構的安全,結構繪圖將分析的結果付諸實施,兩者同等重要。 結構分析包含了所學習的相關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做好一個結構需要運用到最重要的結構力學知識,結構力學能夠解決桿件在荷載作用下的反應,內力和位移,而內力和位移的計算又都源自于虛功原理,虛功原理正是結構力學之根本。 根據結構力學列出相關方程,而高等數學正是解決如何解決這些方
本書所寫的是上海市的結構設計工作者在多年來設計、計算、制圖、校對、審核以及設計質量檢查工作中遇到的結構設計常見病。書中按不同方面編成6章,共100個例子,分別描述差錯的內容、后果、原因分析等,有的還提出了防治的辦法。
1關于建筑基礎細節的設計問題設計人員在建筑工程的設計時候,往往缺乏實際施工經驗,并且在通常情況下對于高層建筑物的實際過程中,設計人員么誒有地質方面較為詳細的勘察報告,是根據建筑單位的報告獲取設計過程中所需要的基礎地質資料,并由此來設計建筑物的施工圖紙。因為在報告過程中容易因為表述不清或者理解差異而使設計人員所最終完成的圖紙與實際情況有所偏差,尤其是基礎細節方面的問題,更容易出現錯誤。所以在設計師進行基礎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盡量獲得最為準確的地質勘探報告,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實地地質勘查,并結合建筑物多方面案的因素進行上層結構設計,若僅憑一方的資料對設計來說易造成不準確的現象,同時也不安全,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我們不能夠自多主張的把耐力的容許值取小一些,認為這樣就可以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選用換土墊層來對軟弱地基進行處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不進行設計,僅僅只是憑借自己的所積累下來的實際經驗進行換土墊層相關操作。有些情況下,建筑物的設計人員往往對軟弱地基的危害性認識不夠全面,片面相信自己積累經驗用墊砂層對建筑工程的承重力進行加強,并且沒有詳細
一、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措施原理與技術1.建筑結構的隔震原理與技術建筑結構設計中對隔震技術的運用,不僅能減弱突發地震對建筑上層部位的破壞,還可以使建筑物室內的裝飾物、各種大型生活用具、家電設備得到較好的保護,減少地震發生時造成的經濟損失。根據國際通用的建筑結構隔震技術,我們通過對建筑不同位置的分析,將隔震原理分為以下四種。(1)地基隔震指建筑的隔震層設置在建筑基礎下的地基當中,通過使用砂墊層、糯米墊層、軟粘土等方式,使地震在發生時其能量波在建筑地基當中被多次吸收、反復吸收,從而達到減弱地震能量的效果。(2)基礎抗震指建筑的隔震層設置在建筑基礎與上層結構部分之間,采用夾層橡膠墊隔震、基底滑移隔震、混合隔震等裝置,使用粘彈性隔震、滾軸滑移隔震、摩擦擺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形式,達到衰減地震能量波向建筑上層部分的傳遞總量,從而減弱建筑上層部分在地震發生時產生的搖擺、破裂等地震反應。(3)層間隔震這種方式是將建筑結構的隔震技術與抗震技術相互結合,通過在建筑結構上安裝耗能減震裝置,減弱地震發生時產生的能量,吸收地震能量波,從而降低建筑結構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