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做過監獄的綠化設計呀 求助與監獄文化有關的CAD模紋a[ 本帖最后由 jingjing82-9 于 2010-4-7 16:54 編輯 ]
去年考了第一次,42分,出了成績以后,就準備開始復習,也不知道該如何復習,就又開始看施的指南了,感覺去年下午考的少,就開始高層的復習,現在把書上高層部分看完了,不過覺得沒有什么提高,心里有點發虛,大家說說是如何復習的?
目前廢水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環保局的的監測只能控制一時嗎,不能長期的督策作用,深圳夢網科技為了能有效的監測污染源的排放,研發出了一款無線數據的傳輸,可以及時的傳到環保局里面。只有對污染源的實時監控,才能有效的減少污染源,環保局必須的去強制定的。
臺灣的風俗文化介紹: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風景秀麗,也成為了旅游城市,來到了臺灣,就需要了解一下臺灣的一些民俗習慣了,看看臺灣人們自己的民俗有哪些的獨到之處,只有真正的了解之后,這樣自己也才可以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來。 乞龜的習俗:乞龜是在元宵節的時候的一項活動,有使用面做的龜,也有用糖和糯米捏成的龜,還有用黃金打制的“金龜”,而乞龜的主要的做法,就是為了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恩賜,人們就會在這一天紛紛的來祭拜,然后就可以獲得所乞之龜,只要是誰得到了,就說明受到了人們的保佑和恩賜了。雖然是帶有了一些迷信的色彩在里面,但是也表達了人們自身的美好的愿望。 [
下面是我三個臥室的高度,所測數據是頂板到50線高度,設計層高3M,其中一個面積最大卻最低的2.28M,中間一個是2.31-2.32M,最小的一個最高處2.34M。這方面國家標準是什么?這個質量問題嚴重到什么程度?
本人第一次做公園的給排水,想請教各位:公園的排水要做到什么程度?縱斷面圖要畫嗎?地形很復雜,而且施工單位堆的地形與設計有相當大的偏差,這樣的話,縱斷面圖豈不是毫無用處?
我看別人的圖紙電梯只是留個配電箱,吊車配電也是這樣,最多也就設計到配電箱的總開關了,我想知道,通常的配電設計就是做到這樣的程度嗎?如果不是,那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OK呢?謝謝大家指導!!!
這是我在abbs上看到的帖子,這是被設為精華的帖子,帖子的學術性與可讀性很強。雖然這是別的論壇上的東西,但確實是好東西,愚認為好東西是不分壇界的,所以拿來大家一起學習一下,也希望咱們論壇上也能出此好帖,絕對是要重獎的!
在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底蘊的小城市,甲方要求在他那20HA的用地中,規劃出文化味道來。小弟苦思終日,不得其解。拜求!拜求!
感謝 原作者!!該“七大文化建筑”將建于鄂爾多斯市的康巴什新區,新區以市政府遷入為標志,將規劃發展成該市未來的政治、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和技術產業基地。七大建筑方案經過全國招標,國內外設計團隊角逐產生(多數已定,正在開工建設中)。七大文化建筑的設計要求高起點、高標準、體現民族性和唯一性。是該市實施大文化戰略的里程碑工程。本貼在純粹論壇發布旨得到大家對該建筑形象的評價,以及展開對建筑形象以及文化內涵、民族性、唯一性、時代性等的關聯討論。1.博物館
關于城市的界說之一,是美國城市建筑學家劉易斯·芒福德的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確,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觀,是我們區別、認識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徑。城市建筑被稱為“凝固的音樂”,它承載、凝固的不僅僅是建筑藝術,而且是不同時代的社會文 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中國現代大都市的形成主要源自兩種不同的歷史:一些口岸城市如上海、香港、青島、大連等,在殖民統治或租界時期,主要是在外國人的管理下形成的今天的城市格局和面貌;而內地的歷史文化古城,如北京、南京、西安等,主要是在近幾十年的社會變遷中,由中國人自己管理、建設和改造,形成的今天的城市面貌。 作為新中國首都,北京成為一個活的標本,一個令人讀之不盡、百感交集的“文化的容器”。它不僅在體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種不同文化的沖突和張力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和品性。而發生在北京的事往往是具有全國性的。 北京和南京 雖然在許多方面,北京和上海最顯著地形成一種對比;但在城市建設和規劃上,最具有可比性的卻是北
設計手冊第5冊上關于BOD處理程度計算有這樣的算例:(僅取了一段,題目就不寫了)第二次試算求得Lo=10.82毫克/升 .Lo是有水體可容納的最大機物量,計算溫度在24。1攝氏度時。關鍵在下面的這步計算:(5)求起點容許的混合20攝氏度BOD5 L5m=Lo(-10-k1*t)=10.82*(1-105*-0.18(10的5*-0.18的冪))=9.46mg/l前面計算出的污水排出口和河水混合后的溫度為24。1攝氏度請問一下這個公式中的t指的是什么?為什么取5?如果混后后溫度為17攝氏度,那么把它換算成20攝氏度BOD5的時候所用的公式不就和他一抹一樣了?
轉帖;這個設計的很不錯 大家pp
淺談建筑文化環境的交融與創新[摘要] 回顧了古今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歷史過程,論述了建筑文化與人居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密切關系,從而提出了建筑文化具有時空性和地域性。建筑文化應適應人類生活發展的新方向。只有保持豐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吸收和整合世界各國建筑文化的精華,走繼承傳統,適應功能,采用高新技術,探索古今中外交融,實現建筑創作現代化的正確之路,才能建立一個“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 國際建協第20屆大會發表的《北京憲章》指出:“建筑學問題和發展植根于本國、本區域的土壤,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此為基礎,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并加以整合,最終建立一個‘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建筑是經濟、技術、藝術、哲學、歷史等各種要素的綜合體,作為一種文化,它具有時空和地域性,各種環境、各種文化狀況下的文脈和條件,是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時這種文化特征又與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自然條件密切相關。一 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環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日照角
鋼結構廠房結構作得比圖集上的用鋼量少的多,但甲方還是嫌太大。短肢剪力墻結構小高層作到含鋼量48Kg/m2,但是我發現還有的人作得更小,不知小到何種程度才能讓人滿意呢?
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
Transitlager創意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