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介書生第二 于 2014-5-8 22:43 編輯 目前本工程采用旋挖鉆孔灌注樁,地質勘查單位要求鉆孔完成后做持力層檢測,試問國家有沒有規定哪類建筑、哪類樁基需要做持力層檢測?如有請告知規范名稱,謝謝。
樁基規范講座,好東西趕緊下載吧~~~~~~~~~~~~~~~~~~~~~~
樁基低應變及高應變檢測規范
GB 5101--2003燒結普通磚
對三種樁基承載力檢測方法的討論
樁基規范5.9.7第3條(第74頁),a0y的取值跟圖5.9.7對應不起來啊,a0y是柱邊至最近樁邊的水平距離,但是圖5.9.7中,離柱邊最近的樁并不是虛線所至的那排樁,而是離柱很近的那排才對啊?
最新建筑樁基檢測規范2014.pdf,分享給大家。
請問現在附注3是否調整為了圖片2中所示的公式?如果調整了是在哪一版次調整的,規范不能偷偷的改不說明一下啊,雖然知道2所示的計算是合理的,但是08規范第一版的時候是圖片1所示的計算公式。
樁基規范中5.4.1-1式中自重應力 rm乘z rm所取土層的范圍以及z的取值范圍 faz中修正時 rm所取土層的范圍 施嵐青指南990頁例7.8.7中最后一步自重應力不是用rm乘z求得,疑惑啊?求大神指點[code][/code]
預制鋼筋砼樁樁身完整性檢測規范推薦采用低應變檢測。但咨詢本地樁基檢測單位,他們說低應變檢測的樁長最好應在30m以內,最長不能超過40m,以目前的低應變檢測設備難以檢測到40m一下的樁基。所以想問一下,各位達人,是這樣的嗎?有個工程,用的是PHC管樁,樁長均在50m以上(樁基在30m位置有一個接頭),按此說法將無法采用低應變檢測,大家遇到這種情況,怎么檢測樁身完整性?
我們是基礎板塊嘛,看到一些朋友在找,特傳上
計算樁基的變形時,《樁基規范》3.1.7的第二款講:“2計算荷載作用下的樁基沉降和水平位移時,應采用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計算水平地震作用、風載作用下的樁基水平位移時,應采用水平地震作用、風載效應標準組合。”也就是要考慮抗震與風力。 而《地基規范》3.0.4的第二款講:“計算地基變形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荷載效應的準永久組合,不應計入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相應的限值應為地基變形允許值。也就是不要考慮抗震與風力。 兩者相矛盾!
請問大家,地基規范和樁基規范中,有不太相同的地方按找哪個規范為準呢?比方說樁基規范中5.8.3,基樁成樁工藝系數是否和地基規范中的工作條件系數是一回事呢?按照哪個取值呢?還有一處,就是圓樁換算成方樁的問題,二者也說的不一致,到底是b=0.866d還是b=0.8d呢?
本帖最后由 一介書生第二 于 2014-1-27 09:00 編輯 攪拌樁、旋噴樁的檢測驗收規范與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2008。后者似乎都是關于混凝土灌注樁、預制樁的,有沒有攪拌樁、旋噴樁的檢測規范?通常要進行哪些檢測項目?高應變、低應變、鉆孔取芯?
5.3.3 原位測試確定單樁承載力中,psk1與psk2是比貫入阻力平均值,一個是樁端8d往上,一個是樁端4d往下,請問此平均值要按照土層加權嗎?請大神們解答,不勝感激。
請教各位一個問題 《建筑樁基技術規范》中4.2.1條(承臺構造部分)中有這么個規定: 柱下獨立樁基承臺的最小寬度不應小于500mm,邊樁中心至承臺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樁的直徑或邊長,且樁的外邊緣至承臺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150mm. 其中的邊樁中心至承臺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樁的直徑或邊長 我有點不解:那是不是如果我的樁徑是1.6m的,那就是承臺邊到樁邊的距離是1.6m-0.8m=0.8m(我按照最小的考慮)(感覺太大了,一般都是樁的外邊緣到承臺邊緣取200左右,我這是這樣取的,不同設計院取的不一樣) 是這樣么?還是我理解錯誤? 還有邊樁是對于整個建筑來說還是多樁承臺里面的邊上的樁叫邊樁?
假設該工程有300根抗壓樁,但分三種直徑,每種直徑100根,請問按照樁基檢測規范,是取300根的1%,即3根;還是每種直徑都要取3根,即一共要做9根靜載檢測?
請問現在有樁基下地埋管的施工規范嗎?沒有的話有哪位前輩可以給講講施工經驗! a.施工的角度: 1、基礎下打孔、水平管的安裝時,建筑的基礎下不是平的,有不同的沉降分區,水平管該如何連接是好(為了保護管道和不破壞他們的樁需要保持多大的距離)? 2、我們的水平管在基礎下穿行時,需要對土建專業的那些方面進行避讓或者特殊處理(沉降縫、 后澆帶什么的)? b.設計的角度:我們的豎直管對建筑樁的承重影響怎么樣?他們的樁對我們的豎直管換熱能力的影響大嗎? 希望各位前輩多多指教,各位晚輩多多學習!
聚氨酯防水涂料產品標準,有需要防水方面的檢測規范的可以在下面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