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我剛剛來到這里,并且是門外漢,此來是有一事想請各位幫忙。我是中國社會出版社的編輯魏光潔,現想編輯一本有關農村民居建設的書。內容大致涉及南北方在不同的地勢、氣候、環境等方面而有不同的民居設計;不同地方的民居建設材料的選擇、使用......;什么樣的設計、什么樣的材料更環保、節能...... 具體內容不能一一說盡,因為我是外行,所以想與專業人士結識,并希望有專業人士能與我合作出版這樣一本書。當然稿費是要照付的。如果這本書編輯成功,發行量是很大的。我的聯系方式:13641368941(魏光潔)郵箱:wei_gj3545@sina.com.cn
如皋古民居保留下來的門樓很多,這也是如皋民居的一大特色,相比黃橋要多得多,黃橋保留下來的只有古風廣場的兩個與何氏宗祠內的一個.
共享:)
滿族是一個善于博收外來文化并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OK
清明踏青和LP去了東陽鄉下,黃燦燦的油菜花,古樸的民居顯得是這樣安靜,愜意。
根據王效青主編的《中國古建筑術語辭典》,柱櫍(zhì)是指:“宋式大木作構件名稱。是墊于柱腳下、柱礎上的圓木板,櫍分上欹、下平兩部分,欹的直徑與柱徑同,平的直徑則較柱徑寬。櫍的木紋呈水平方向,與柱身的木紋方向成正角,可阻隔潮氣上升,防止柱子腐壞。同時,如果櫍腐壞,可隨時抽換,確保柱子不受影響。”又有資料介紹,柱櫍的應用最早見于殷代遺址中,當時為銅櫍,宋《營造法式》規定似已易銅為木,但元以前的建筑中尚缺乏實物例證。有些明、清建筑中還有“櫍”的遺跡。(祁英濤:《怎樣鑒定古建筑》)在梁思成等攝影、林洙編的《中國古建筑圖典》中,有專門的柱礎一節,其中有各式石柱礎的圖片,但沒有木柱櫍,可見,柱櫍是較少見的東西。確實,看了不少古代的民居,也沒有見過柱櫍是什么樣子。但是,今年國慶,到江西高安賈家古村去游覽,見到了真正的實物。江西高安賈家古材,現有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300余幢,其中有堂號的119幢。舜夫公祠是明代建筑,如是晚明建筑,距今也近400年了。木柱徑約40cm,柱櫍徑約55~60cm,歷經近400年的滄桑,依然保存完好。為什么采用柱櫍的古建筑并不多呢?我猜想原
《中華民居》(國家級專業建筑類學術期刊)雜志,本刊正在征集2010年9月份稿件。 本刊建設部主管的,中-華建筑報社主辦的主要面向建筑、房地產開發、裝飾裝修、裝飾設計、家居建材、城市環境規劃、建筑院校、設計院等行業的居住建筑行業雜志。本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3954 國-內刊-號:CN 31-2015/TU 郵發代號: 80-926 ,國家級建筑類專業學術期刊。本刊欄目:城市居民建設 建筑規劃與設計 建筑工程 水電暖通 道路橋梁 企業管理 研究與探討 環保與節能 學術論壇等欄目。 一、投稿要求: 1、投稿請注明:作者/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 2、論文以3000字符數為一版,投稿可通過word附件形式發 3 、請勿一稿多投!二、聯系方式 3、投稿統一信箱:zhmjzzs@163.com 希望您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多推薦同事、朋
大理傳統和現代民居的差異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而白族的民居具有強烈的特色,自成一派,稱為白族的建筑藝術。而現代的民居受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和時代變遷,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傳統的民居建筑,而有些地方如下關市或一些發展比較快的城市,大都建成了高樓大廈,傳統的白族民居保留得較少。 傳統的白族民居多為兩層樓房,三開間,筒板瓦蓋頂,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墻腳、門頭、窗頭、飛檐等部位用可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的石塊(條),墻壁常用天然鵝卵石砌筑。墻面用白石灰粉刷,白墻青瓦,尤其好看。屋角和圍墻墻壁均用水墨圖案裝飾,典雅素凈。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走廊欄桿等都使用精美木雕,格子門則整個的都用木雕。大理民居大多就地取材,廣泛使用石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民間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墻墻不倒的俗語”,這種建筑用材特征沿襲于南詔時期的建筑。 &n
古城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見證者,記錄了人類文明不同歷史階段的興衰演變。古城也是旅游愛好者的必去之地,吸引著無數人前往朝圣。
江西婺源天凈沙古民居驛站
采用現代元素激活傳統民居
請問有一地庫排煙系統,在地面的排煙口,應離開其它的進風口或民居的門窗多少距離?因在規范中沒有明確注明,消防主管部門在審查時有沒有一定的準則?
這些被我們稱之為“別墅”的房子,是美國普通居民的居所,不是豪宅。這個帖的照片大部分拍自華盛頓郊區的一個以黑人為主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