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PDF)
城市物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共1
摘要介紹了世界環境現狀,分析了環境惡化成因,指出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環境;可持續發展;現狀;惡化原因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阻礙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環境變化的特征,分析環境問題的發生、發展規律,將為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1世界環境現狀 世界環境從區域性、小范圍的環境污染擴展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環境問題的主要共同特點[1]。環境污染從少數工業城市擴展為全球,環境問題從發達國家擴展到發展 3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7年聯合國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該書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續發展是在不斷
一、可持續發展:人類發展觀的新思維 二十世紀50-70年代是世界風云變幻、動蕩不安的時期,世界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相互交織、變幻莫測,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許多重大的問題。戰爭與和平、貧困與富裕、控制與反控制、發展與資源、人口與環境等矛盾犬牙交錯,縱貫于這一時期,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問題已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 (一)可持續發展產生的背景 可持續發展源于發展理論,是發展理論在研究深度與廣度上的繼續與深化。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不久,一些國家的學者與教授就開始研究發展問題,發展理論應運而生,各種觀點、各種流派紛紛登臺。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多數人認為:發展問題的實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發展理論研究、探討、總結和尋求在通往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如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途徑、發展方法、發展的優先領域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等。 從廣義上講,發展問題是全球性的共同問題,只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內容上的階段性的差異和發展模式上的不同選擇而已。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主要是
論文導讀:旅游開發后,旅游活動的開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自然風化的速度,導致到古跡的破壞。規劃在對旅游景點做出科學構想和設計的同時,還要提出地形景觀、林木植被、文物古跡、動植物、水體以及整個生態環境、旅游環境意境的保護措施,并合理規定保護區范圍和確定環境容量。關鍵詞:旅游景區環境,破壞,保護 旅游業已成為世界上發展勢頭最強勁、創造價值最多的新興的、獨立的復合型產業,有無良好的旅游環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旅游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體現該國家和地區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一.旅游景區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旅游景區環境保護是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旅游景區中的具體貫徹和應用。旅游景區環境的保護對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景區旅游資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旅游資源是有限的,旅游活動造成環境損耗和地方特色逐漸消失,實質上就是對旅游資源的消耗,景區發展必須保護好旅游資源,使其可持續發展利用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景區環境與旅游景區的關系可視為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未來”在2002年9月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WSSD)上,水問題成為最熱門的話題。早在1994年,我國政府就制定并發布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近年來,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問題,更受到了全球的極大關注。各國政府都在采取積極的措施和對策,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治理水環境污染,解決水資源短缺、保證水資源的質量,以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 我國水環境的現狀及污染情況 目前,我國年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m,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眾多,地域遼闊,人均水量僅為2400 m
供大家分享。
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源環境是人類農業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人類在農業開發的過程中必須遵從客觀規律,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工業化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的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通過推行石油化、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和經營,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但同時也引發出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森林銳減,草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地力下降,植物病蟲害增加,自然災害頻繁等。加之過快的人口增長,反過來又大大制約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 經濟建設與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是一
摘 要:圍繞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闡述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城市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論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評價標準,并從政策制度、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模式以及發掘民族文化四個層面,提出了實現西藏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對策。 論文關鍵詞:西藏 生態保護 城市建設 可持續發展 一、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概況 1.區內地理環境現狀與生態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西藏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南邊陲的青藏高原,地域遼闊(面積達122.84萬km2,約占我國土地面積的1/8,僅次于新疆,位居全國第二)。人口242.7萬,以藏族為主(占95%以上)。全區轄7個地(市)73個縣(市、區)。西藏高原風光旖旎,那里有湛藍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氣,悠久燦爛的藏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神秘的藏傳佛教,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草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太陽能資
一是加強環境法制。國家建立了由9部環保專門法律、10多部自然資源法律、30多部環境法規,以及一系列規章、標準組成的法律體系,各地也制定了地方環境法規,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同時,不斷嚴格環境執法,連續三年開展執法專項行動,關閉了數萬家污染嚴重的企業,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二是強化環境管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頒布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依法淘汰了一批技術落后、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設備和企業,促進了產業優化升級。工業產品的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2004年單位GDP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排放量分別比2000年下降了58%、72%、46%、55%和43%。嚴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新(擴、改)建項目和重要規劃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努力做到增產不增污、增產減污。三是堅持生態保護和建設并舉。開展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退田還湖,實施天然林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8%,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14.8%。四是千方百計增加環保投入。初步建立政府引導、企業治理、社會參與、市場化運營的污染防治機制,污染治理投入大幅度增加,近7年來,僅污染防治方面的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定義,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開發世界委員會報告《人類共同的未來》中指出:“所謂可持續性的開發,是指在不損害將來人類社會經濟利益的基礎上,能夠滿足現在需求的開發。”強調發展的長期性,而創造“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及發展的環境”是可持續發展對建筑的要求。換言之,可持續發展對建筑室內外物理環境的基本要求大致包涵如下九個方面: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游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游業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游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游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一、協調發展和環境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1989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15 屆理事會通過的《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中指;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和考慮,世行在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中也指出: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較和審慎的經濟分析基礎上發展和制定環境政策,加強環境保護,從而導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續水平的提高。根據中國國情,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目標是發展,基礎是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關鍵是協調旅游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旅游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避免旅游資源的被破壞和枯竭。因此,可持續發展包含環境保護及
摘要近年來,人們在污染環境的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甚至生物修復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生態修復的理念,并對其概念、內涵、原理、產業化途徑等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應用的探索,試圖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環境的修復和治理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環境修復 隨著地球上人口的劇增和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強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廢氣物質不斷的輸入環境,遠遠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而導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這個重大問題,對于大氣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廣泛
昨天,聊天時,朋友談到,現在深圳環保工程(指工業三廢)難做啊,基本上深圳的企業那些治理污染設施都上了!剩余個別的也被搶得遍體鱗傷了!遠些的地方資質又不夠!怎么活啊?又一朋友說,你看現在尤其前幾年做的環保工程質量怎樣?能挨個兩三年?設施不做廢設備還能不做廢,工藝能跟上以后的標準?所以,甭著急!環保工程過兩年大部分就得重新整,重建或整改市場不是很大嘛!?所以,為了以后持續有工程可以做,現在質量不用做那么好。嘿嘿!環保是可持續發展的。
在人類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對水的利用占有重要的位置。水對人類文明與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人類在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深化對水資源的認識。中國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就是變水害為水利的一個明顯的例證。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激增,使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水資源始終制約和影響人類的生活與發展。研究對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是人類與水協調發展,共建地球文明的重要舉措。因此保護地球的水的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對確保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深刻的現實和深遠意義。一、水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如果說20世紀是石油時代,那么,21世紀就是水的時代。有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有近80個國家約15億人口面臨原水不足,其中有近29個國家4.5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環境。每年約500萬人死于與水有關的疾病。水資源嚴重不足和人口發展的矛盾,將使人類對水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溫室效應,以及全球水資源中河流的地理配置和降雨時空分布的不均衡性,使水資源分布向兩極化過渡。全球經濟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對現有水
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熱門話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已成為我國發展的基本國策。但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內涵尚沒有被廣泛理解。 在水文學的概念中以分水嶺為邊界的河流集水區域稱為該河流的流域。但這只是狹義的概念,更廣泛的概念應當包括與流域相關的天-地-生系統。即水文學概念中的流域與該流域內的生態系統及其相關的天文氣象、地表及地理特征、水文水資源條件等。在沒有人類活動的干預時,以流域為單位的天-地-生系統是相對穩定而又各具特色的。 流域內的天文氣象特征相對較穩定,一般是在一定范圍內呈現準周期性波動。而地表及地理特征的變化也十分緩慢,就流域整體而言,不會發生急驟的變化。但是一旦有人類活動介入,首先能夠改變的就是水與土的平衡,進而導致流域內的生態變化。嚴格來說,流域內每一種水的利用方式都會形成與其相應的生態系統。因此我們要探討的是什么樣的水利用方式有利于流域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而我們水利工作者的任務就是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統,使流域的水資源及其生態系統能夠可持續地利用。 那么,水資源的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設是否適合所在流
供水企業是具有自然屬性的壟斷企業。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作出的決定,將加快城市供水企業改革的步伐,各地很多城市自來水公司,在個改革實踐中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經驗,本文就供水企業試圖在銳意創新,深化改革的通紅司就樹立持續發展觀念,結合供水企業的技術發展作一些論述,供同行參考和交流。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20 世紀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 1946 年第一臺計算機問世后,西方工業化國家經歷了 20
【大型注塑模具網】近兩年,中國的五金模具市場發展勢頭向好,五金行業成為拉動消費和提高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領域。現階段我國模具產業主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產品和 關鍵部件還未實現國產化。 中國五金模具市場前景廣闊,五金模具行業發展迅速,無論產品數量還是生產規模都有飛躍式的提高和發展,模具銷量和出口量與日俱增。但是,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不斷吸引國 外五金模具企業的目光,越來越多的五金模具跨國公司出現在中國的市場上上海大型注塑。 我國五金模具產業既要發揮作為傳統產業的根基優勢,又要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高端產品市場競爭力,早日實現由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型,縮短與國際五 金模具行業先進水平的差距。 傳統產業生產的產品是日常生產生活所必須,新型產業也大都是依靠傳統產業發展起來的。我國模具產業就具有這樣的根基優勢。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產業需要與時俱進, 進
書名: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評價體系作者:吳志強…[等]著其他作者:ISBN號:7-03-012524-X價格:CNY15.00發行地:北京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4頁數:134頁開本:2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