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濕地生態恢復的技術根據濕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征,濕地的生態恢復可概括為:濕地生境恢復、濕地生物恢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相應地,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也可以劃分為3大類:濕地生境恢復技術、濕地生物恢復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恢復技術。1.1 濕地生境恢復技術濕地生境恢復的目標是通過采取各類技術措施,提高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濕地生境恢復包括濕地基底恢復、濕地水狀況恢復和濕地土壤恢復等。(1)濕地的基底恢復:通過采取工程措施,維護基底的穩定性,穩定濕地面積,并對濕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改造。基底恢復技術包括濕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濕地基底改造技術等。(2)濕地水狀況恢復:包括濕地水文條件的恢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水文條件的恢復通常是通過筑壩(抬高水位)、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來實現;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包括污水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等。需要強調的是,由于水文過程的連續性,必須加強河流上游的生態建設,嚴格控制濕地水源的水質。(3)濕地土壤恢復:
請教高手兩個問題:1、人工濕地在促進水生態修復方面有什么作用呢?2、如何營造一個小型的人工濕地?:handshake :handshake
摘 要: 對受污染的河涌水體進行修復, 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的迫切需要。開發污染水體的生態修復技術, 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污思路。人工濕地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它形成了內部的良好循環并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具有投資低、 出水水質好、 抗沖擊力強、 操作簡單、 維護和運行費用低廉等優點, 并能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關鍵詞: 人工濕地; 污染河涌; 生態修復隨著沿海地區城鎮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 城鎮污水處理量日益不足, 大量生活廢水和部分工業污水排入河涌, 使河涌變成了污水的納污通道, 河涌周圍的生態環境也遭受嚴重破壞。河涌污染是對城鎮水資源安全的威脅, 既影響居民身體健康, 又影響經濟建設發展。對受污染的江河湖庫水體尤其是河涌水體進行修復, 是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的迫切需要。 目前國際上采用的修復技術主要有三類:( 1)化學方法, 如加入化學藥劑殺藻、 加入鐵鹽促進磷的沉淀、 加入石灰脫氮等, 缺點是易造成二次污染; ( 2)物理方法, 如疏挖底泥、 機械除藻、 引水沖淤等, 但往往治標不治本; ( 3)生態方法, 如放養控藻型
近自然濕地生態修復的概念、理論與實踐
近自然濕地生態修復和人工濕地
濕地是分布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獨特水文、土壤、植被與生物特征的生態系統。按拉姆薩爾(Ramsar)公約,濕地的定義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濕地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水資源、生物資源、能源(泥炭、海鹽等)、交通和旅游等資源,是地球上最具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濕地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旱、凈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統不可替代的環境功能和生態效益,被稱為“地球之腎”。我國濕地面積約2.5×107hm2,僅次于加拿大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脹以及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濕地生態系統遭受了來自人類社會的巨大壓力。主要表現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廢水、垃圾)、農業面源污染、濕地盲目開墾、濫捕濫撈、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結果造成河流斷流、泥沙淤積、湖泊萎縮、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己經成為全球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之一,對濕地進行生態修復迫在眉睫。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研究是揭
第一次在環保版發帖,就是求助,^_^,希望能有大大能幫忙,請問誰有《湖泊和濕地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與管理指南》這本書電子版啊,有的話請發下啊,我的郵箱scandl9906@163.com
濕地在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存在價值,隨著中國城市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大,濕地經濟熱潮不斷的掀起,讓濕地建設成為城市發展的根本策略之一。但是對現如今的濕地建設來講,保護濕地已經成為濕地生態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濕地作為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維系生態平衡等多方面的生態功能和作用。如何解決和處理好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新時期,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戶集中建樓居住,由于污水不可能集中處理,有可能造成新的農業污染及水體環境污染。人工濕地是人為建立的獨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生態系統,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實現對氮、磷、有機物及陰陽離子的去除。在人工濕地中種植水生植物,為水生動物、微生物、鳥類和其它植物的繁衍提供場所,形成良好的食物鏈結構,既有景觀觀賞價值又有凈化功能。通過對農村、小城鎮污染水體的人工濕地技術治理,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結構,促使系統自我維護和自我發展。研究開發一套水體污染治理技術,完成1~2條典型村鎮排水溝污染水體治理示范工程,使示范區域
所謂濕地,是指不問其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因此,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灘涂等,還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魚塘、水庫和稻田。 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首先,濕地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其次,濕地在涵養水源、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濕地的生物和化學過程還具有降解過濾污染物的功能,使當地河流下游區域受益。總而言之,各類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類與濕地相互依存的關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通過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旨在認證、保護并促進合理使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濕地系統。相應于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許多國家也積極投入到對各類廣義濕地的保護和恢復的行動中,包括在規劃人類居住區時更多地考慮體現其自然環境的意義。文章將以城
論文導讀:實現水利功能和生態修復功能的統一。另一方面進行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淺析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關鍵詞:河道整治,生態修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對河流開發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問題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河流要發揮防洪、供水、灌溉、發電、航運、旅游等傳統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顧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性的需求,實現水利功能和生態修復功能的統一,并在開發利用水資源與保護河流生態系統之間尋求相對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河道渠道化,傳統的護坡工程側重于工程安全和人類單方面的需要,設計時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質結構,對河流的環境效應和生態補償重視不夠。因此修復河流生態和優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決條件。基于這一觀點,從河流健康的理念出發。對河流的現狀、發展及治理進行分析。 1 河道現狀 1.1 河道管理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是仍有區域性的水污染嚴重、水資源緊缺、水生態退化、洪澇災害等問題尚待解決.流域多頭
生態恢復就是原來的生態已經徹底受到破壞,破壞程度大,要恢復到原來狀態。生態修復就是原來的生態只有一部分部分受到破壞,破壞程度小,要修復到原來狀態。
河流生態修復的方法和技術
1 濕地生態恢復的原則1.1 地域性原則我國濕地分布廣,涵蓋了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各種類型的濕地。因此應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濕地類型、功能要求、經濟基礎等因素,制定適當的濕地生態恢復策略、指標體系和技術途徑。1.2 生態學原則生態學原則主要包括生態演替規律、生物多樣性原則、生態位原則等。生態學原則要求根據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分步驟分階段進行恢復,并根據生態位和生物多樣性原理構建生態系統結構和生物群落,使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處于最大利用和最優循環狀態,達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諧演進。1.3 最小風險和最大效益原則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退化濕地系統的生態恢復是一項技術復雜、時間漫長、耗資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某些環境要素的突變性,加之人們對生態過程及其內部運行機制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往往不可能對生態恢復的后果以及最終生態演替方向進行準確的估計和把握,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對被恢復對象進行系統綜合的分析、論證,將風
詳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