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墻體結構平面圖中,墻體沒有標注是什么配筋,也沒說是什么墻,,我們假設他是Q1(200mm),但是他給了一個墻體配筋表(Q1),配筋為(水平分布筋為C8@150.垂直分布筋為C8@150.拉筋為A6@450),但圖紙的右下角又標示了這么一句話(未注明砼墻配筋為C8@200,雙層雙向,墻體拉結筋為A6@600)。各位老大,你們認為這個Q1該如何配筋呢?
想請問一下各位前輩,在教科書上看到“勒腳高度不小于700,墻體水平防潮層應設置在室內地坪下60mm處”,但找了很長時間也沒能找到出處,請各位指點,類似的墻體構造要求究竟出自哪些規范?
本帖最后由 kinglee520 于 2013-7-5 22:50 編輯 保溫外墻的構造無用勿下~意思一下,一個幣不然下了也不去看~
1、首先要檢查的就是房屋的外墻,看看否有裂縫,濟南裝飾公司解釋說這也潛在的發現了墻體是否是漏水。 2、承重墻作為家里墻體中重要的一部分,檢查是否有裂縫是非常重要的,裂縫是否貫穿整個墻面且穿到背后,是否有傾斜性裂縫(有結構安全隱患)。 3、承重墻是否有貫穿裂縫且在不同樓層墻體的同一位置均出現有方向、有規則的裂縫(有結構安全隱患)。 4、檢查樓板(地面和頂板)是否有對穿型裂縫(與房屋橫梁平行的裂縫),根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第8.1.1條規定,裂縫寬度在現行設計規范允許范圍(0.3mm)內屬一般缺陷,不影響現澆板的承載能力。雖然裂縫短時間內不會對房子造成影響,但是對以后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5、檢查樓板(地面和頂板)是否有受力裂縫,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支座處的板面,或板中部的板底。此類裂縫一般表示為與墻角呈45°的裂縫、與橫梁垂直的裂縫等,這種裂縫往往不對穿,形狀外寬內窄。應該說這類裂縫往往對結構安全和耐久性都有影響,是需要業主認真對待的。 6、最后要檢查的就是陽臺、雨蓬等懸挑結構板了,如果這些地方有裂縫,說明存在結
墻體作為房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出現受潮、發霉起鼓的情況,不僅影響房屋的美觀,還可能對居住者的健康造成威脅。那么,當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應該如何有效應對呢?
我是個外行,到這里來向各位求教: 我家住在六樓(頂樓,西頭),今年是房子蓋好后的第三年。 自去年發現,臨西側的屋里面的墻從里上到外下出現了一條裂縫,承重墻沒有。 另外,整個所有的墻體,距房頂有一米左右出現一個水平的崩紋。 找物業,他們說沒事。 我不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到底有沒有關系?我應該怎么辦? 在此請教大家,謝謝!
本人新手,不過正負責一個辦公室改造的工程,結果設計中把原廁所改成辦公室。原來廁所的那面墻,去掉板材后,墻體本身非常潮濕,于是粉刷前刷了一道防水材料。前些天施工隊進行了粉刷,今天一看,墻體都膨脹開裂掉了,請問如何處理?以下附圖~提示:圖片在3樓哦~
墻厚與層高之比超標時,要按附錄d算穩定,這大家都知道,但聽說satwe可以算,如墻體穩定不滿足,會在超筋信息中顯示,是這樣嗎?我試了一下,怎么沒有顯示呢?要是satwe能算,我們就不需要手工算了啊
33層的住宅樓 下面4層準備用250的墻體 上面準備用200厚的墻體按照上面200厚的墻 1700的肢長就不算短肢了 但按照250的墻厚 1700的肢長算短肢了請教各位大俠 我是否底層250墻厚要布置到2100才不算短肢剪力墻 還是1700長也可以不算短肢
上課講到,框架柱屬于柔性,而剪力墻和磚混墻屬剛性結構,但我認為剪力墻也是混泥土加鋼筋現澆的應該和框架柱一樣吧,怎么會是剛性呢?磚混墻不加筋還能理解會剛性,而加筋后屬于剛性還是柔性呢?請幫助解釋下。
自己家蓋的二層房子,是包給別人蓋的,有一年多了,在安徽合肥郊區。今天老姐說屋頂有裂縫,我才發現,墻體也有裂縫,拐角處也有裂縫,是不是基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小弟特地拍照下來,求各位大俠幫忙看看,危險大不大,可住多長時間。
各位同仁大家好: 不知道這個貼紙是不是該發在這個版塊,若有不妥,請版主指出,謝謝! 我們這棟教學樓的樓梯間緊靠衛生間,靠近樓梯間的墻由于長期滲水,致使樓梯間墻面涂料已大面積脫落,而且墻上砂漿也受到腐蝕,如下圖所示:但是奇怪的是,在樓梯間遠離衛生間一側的墻體也出現了相同
本帖最后由 my1986ss 于 2013-9-8 17:56 編輯 想問下搞結構的,圖中黃色的部分是衛生間,墻體厚度是270可以削一半的厚度嗎?多層7層磚結構,94年的房子
圖紙簡介: 一個體育館的總平面布置,及平面和剖面,整體以橢圓為主,內部布局較合理。 投稿網友: wweilin 上傳時間: 2013-10-16
建筑為磚混建筑結構 共5層 4層客廳位置剪力墻偏離了10公分這樣的問題嚴重嗎,紅色箭頭處這個墻出現了大小頭的情況測量了一下兩邊應該是4.1米 的變成一邊4.1 一邊4米
北京市墻體膩子應用技術規范6.1.2的進場復試項目要求,北京市必須按其規范執行嗎??
這樣的墻體可以拆除嗎
一、墻體綠化系統構造① 配方土和種植袋② 鋪貼式平面澆灌系統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