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的厭氧消化的機理
在厭氧條件下,由兼性菌和厭氧菌分解有機物,產物主要是甲烷,可燃燒。副產物有硫化氫、臭氣大,有硫化鐵、呈黑色。廢水停留時間長,設備容積要求大。在無氧的條件下,由兼性菌及專性厭氧細菌降解有機物,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氣(biogas),使污泥得到穩定...(詳細>>>)
生物處理法: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廢水中呈溶液、膠體以及微細懸浮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物質的廢水處理法。根據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處理法又可分為需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兩種類型。厭氧生物處理法,又名生物還原處理法,主要用于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和污泥。使用的處理設備主要為消化池。
污泥的厭氧消化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經過水解、酸化、產甲烷等過程,將污泥中的大部分固體有機物水解、液化后并最終分解掉的過程。產甲烷菌最終將污泥有機物中的碳轉變成甲烷并從污泥中釋放出來,實現污泥的穩定化...(詳細>>>)
鑒于卵形消化池在污泥處理和結構方面所具有技術經濟優越性,故在濟南污水處理廠工程中,設計了容量為10536m3的預應力砼卵形消化池。通過該項工程的實施,為進一步推廣這一新型的結構創造了條件...(詳細>>>)
污泥厭氧系統每班應定時監測和記錄的項目有:①進泥量、排泥量、上清液排放量、熱水或蒸汽用量;②進泥、排泥、消化液和上清液的vFA和Au③進泥、消化液和上清液的pH值… (詳細>>>)
進泥是為消化池內的微生物提供營養源,進泥量應根據池內消化溫度、消化時間等因素由運行經驗確定。中溫消化每日的進泥中的固體量不能超過池內固體總量的5%,而且進泥中的固體濃度應盡量高一些(一般為4%左右)...(詳細>>>)
污泥厭氧消化一般都采用中溫35℃消化,為保持消化池內的溫度適中,必須對進泥進行加熱升溫。厭氧消化池的常用加熱方式有在消化池外熱交換器預熱、用蒸汽直接在消化池內加熱、在消化池內部安裝熱水加熱盤管等三種,還有在消化池外建預熱投配池對生污泥加熱后再投加到消化池中的方式 ...詳細>>>)
混合攪拌是提高污泥厭氧消化效率的關鍵條件之一,沒有攪拌的厭氧消化池,池內料液必然存在分層現象。通過攪拌可消除分層,增加污泥與微生物的接觸,使進泥與池中原有料液迅速混勻,并促進沼氣與消化液的分離,同時防止浮渣層結殼。攪拌良好的消化池容積利用率可達到70%...(詳細>>>)
污泥經厭氧消化可以使有機物消化分解,污泥不再腐敗;同時通過中溫消化,大部分病原菌、蛔蟲卵被殺滅并作為有機物被分解。由此,污泥達到穩定、無害,所產生的生物能——沼氣還可加以利用... (詳細>>>)
消化液溫度下降會導致消化效果降低,其原因和控制對策可以歸納如下:用于加熱的蒸汽或熱水供應不足或熱交換器出現故障,解決的辦法是加大蒸汽或熱水的供應量或修理熱交換器...(詳細>>>)
以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中溫厭氧消化為例,生污泥含水率為96%左右、投配率為6%~8%時,每立方米生污泥的產氣量為10~12m3。如果采用高溫消化,同樣的條件下,每立方米生污泥的產氣量可達到22~23m3,投配率為13%~15%時每立方米生污泥的產氣量為13~15m0... (詳細>>>)
隨著國家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不斷深入,成熟的污泥處理技術路線也將成型,厭氧消化將成為污泥處理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污泥處理設備企業仍需具備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深入研究,敢于創新,推動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事業的進步。